近日,一项发表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的研究发现,普通塑料餐盒在65℃以上会释放微塑料及全氟化合物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长期接触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外卖食品出锅时温度通常高达80-90℃,直接装入塑料餐盒后,有害物质迁移量会显著增加。对于依赖外卖的上班族和学生群体,这种健康威胁需要引起重视。
科学研究表明,65℃是塑料餐盒安全性的重要临界点。当温度超过这一界限时,不同材质的塑料餐盒会开始释放有害物质。例如,聚苯乙烯(PS)材质餐盒在65℃以上会释放长链烷烃,而温度达到75℃时可能释放苯乙烯单体。即使是相对安全的聚丙烯(PP)材质,在接触高温油脂类食物时,也会加速添加剂和低聚物等有害物质的迁移。这些有害物质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全氟化合物等,都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塑料餐盒在高温下释放的微塑料颗粒极小,容易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并随血液流动沉积在重要器官。全氟化合物会损伤血管内皮,长期累积可能引发动脉硬化等心血管问题。双酚A等化学物质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市面上常见的塑料餐盒中,聚丙烯(PP)相对最安全,可耐受140℃高温,适合微波加热。聚苯乙烯(PS)耐热性较差,温度超过90℃就会变形,且易释放有害物质,不适合盛装热食。消费者可通过餐盒底部的标识识别材质,如“PP5”代表聚丙烯,“PS6”代表聚苯乙烯,避免混淆使用。
当盛装高温食物时,不同材质餐盒释放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存在差异。这些微塑料会吸附食物中的油脂形成复合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长期摄入可能影响内分泌平衡。实验证明,用PVC材质餐盒盛装高温油脂类食物后,塑化剂迁移量可能超出安全限值。
针对塑料餐盒的使用,需注意以下防护措施:
- 收到外卖后立即将食物转移至陶瓷或玻璃容器,避免用原包装盛装超过65℃的食品。
- 优先选择标注“PP5”且盒身盒盖均为PP材质的餐盒,避免使用PS(编号6)、PVC(编号3)及无标注产品。
- 避免直接使用塑料餐盒微波加热,即使标有“微波适用”。
- 对高油脂食物可先用厨房纸吸去表面浮油,减少脂溶性有害物迁移。
- 考虑使用不锈钢或纳米竹纤维等替代材质的餐盒。
- 定期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能有助于排出部分肠道微塑料。
- 塑料容器出现变形、异味、裂纹时应立即更换,不重复使用一次性餐盒。
在家庭防护方面,儿童餐具应选用耐高温材质,避免使用塑料奶瓶加热配方奶。清洁塑料容器时禁用钢丝球和强效去污剂。点外卖时可备注要求分装至合适容器,收到后立即转移高温食物。长期高频接触者建议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正确选择材质并遵循安全使用规范,有助于减少健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