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很多人日常调理时会用到的方法,但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不小心烫伤皮肤。掌握科学的烫伤处理方法,对避免损伤加重、促进创面恢复很重要。有临床研究显示,艾灸相关的烧伤中,约82%都是浅二度烧伤,只要处理规范,创面修复的效果会更好。
浅表损伤处理原则
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完整水泡,要遵循“三不”原则:不挑破水泡皮、避免摩擦碰到它、不用加压包扎。因为完整的水泡皮就像一层天然的保护罩,能保持创面湿润,有利于恢复。护理时,每天用生理盐水轻轻擦两次即可,让伤口自然通风;还要把受伤的地方抬高15度左右(比如手臂烫伤就用枕头垫着),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穿宽松的衣服,别蹭到伤口,减少刺激。
深层损伤处置规范
如果水泡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水泡破了,就得按规范步骤处理:
- 区域消毒:用0.5%氯己定乙醇溶液,从伤口中心往外面画圈消毒,范围要比伤口边缘大5厘米;
- 无菌穿刺:用1ml注射器在水泡底部扎几个小孔,把里面的液体放出来,但要保留完整的水泡皮;
- 可控引流:用无菌纱布轻轻按压,把渗液吸出来,别用力挤压,避免损伤组织;
- 敷料选择:优先用含银离子的抗菌敷料,根据渗液多少调整更换频率(一般24-48小时换一次);
- 动态观察:每天看看创面大小有没有变化,注意渗液是不是变浑浊了,或者局部有没有发烫的情况。
感染防控体系构建
伤口护理要保持三个平衡:环境温度在22-25℃之间,空气湿度50-60%,还要保持伤口清洁。护理前后一定要用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要用独立包装的无菌换药包,杜绝器械污染。如果出现伤口化脓、发烧,或者疼痛突然加剧,提示可能感染了,要及时去烧伤专科就诊。
修复期管理要点
创面进入修复阶段时,要注意这几点:
- 避免刺激:别用含酒精、碘酊等刺激性消毒剂,会伤害新生组织;
- 营养支持:每天补充蛋白质1.2-1.5g/kg体重(比如体重50公斤就吃60-75克,像鸡蛋、牛奶、瘦肉都可以),维生素C摄入量达100mg(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比如橙子、猕猴桃);
- 环境调控:洗澡时水温控制在38-40℃,别太烫;用中性pH值的清洁用品(比如温和的沐浴露);
- 衣物选择:穿纯棉材质、没有缝线的衣服,减少对创面的摩擦。
特殊人群的护理要更注意: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免疫力低下的人(比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要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老年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数据显示,规范处理能让感染发生率降低62%,创面愈合时间缩短28%。
如果是三度及以上的深度烧伤,或者创面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的5%(成年人的手掌面积大概是体表面积的1%,可以以此估算),要立即转诊到烧伤专科。创面处理要遵循“清洁创面、控制感染、促进愈合”的步骤,千万别自己处理复杂的损伤。建议医疗机构制定艾灸操作的安全指引,完善应急预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