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常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发热。这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可能是白血病本身进展的信号,也可能是感染的警报,搞清楚原因、正确处理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
发热的两种常见原因
白血病患者的发热主要来自两类情况。一类是白血病细胞本身引起的: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时,会释放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就像身体里多了很多“刺激物”,慢慢把体温“推”上去。这种发热通常是持续的低热(体温不超过38.5℃),还会伴随越来越明显的贫血(比如乏力、头晕)、容易出血(比如牙龈出血、身上有瘀斑)或淋巴结肿大。另一类是感染导致的:白血病会破坏免疫系统,让身体像“少了盾牌”,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容易趁虚而入。这种发热波动大,可能突然烧到38.5℃以上,还会有局部发炎症状,比如咳嗽、喉咙痛、肛周肿痛或拉肚子。据统计,住院的白血病患者中,六成以上的发热都是感染引起的,得重点警惕。
肿瘤性发热:针对白血病本身治疗+物理降温
如果是白血病细胞引起的持续低热,首先要检查骨髓情况,确认白血病是不是在活动期。治疗上主要针对白血病本身(比如化疗或靶向治疗),同时用物理降温——把房间温度调到22-25℃,用温水擦脖子、腋窝、大腿根等部位(别用酒精,可能刺激皮肤)。还要保证营养:每天每公斤体重至少摄入126千焦热量(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要吃够6300千焦),注意电解质平衡(比如别缺钾、缺钠,可多吃香蕉、橙子补充)。规范治疗后,八成多患者的低热能有效控制。
感染性发热:快速处理+查病原体
如果突然烧到38.5℃以上,或打寒战、有局部感染症状(比如喉咙痛得咽不下饭、咳嗽带痰、肛周红肿),得赶紧处理。根据血液病发热诊疗指南,要先采集血标本做培养(找病原体),6小时内用广谱抗生素(后续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还要重点检查“高危部位”:口腔(有没有溃疡)、呼吸道(有没有肺炎)、肛周(有没有红肿),这些地方容易藏病原体。
居家监测:记好四个“关键点”
居家要做好四维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 体温:每天固定时间测4次(比如早8点、中午12点、下午4点、晚上8点),记录波动;
- 症状:有没有咽痛、咳嗽、腹泻等“前驱信号”;
- 体征:看看皮肤有没有瘀斑、黏膜有没有出血、淋巴结有没有变大;
- 实验室指标:定期查血常规,关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如果低于0.5×10⁹/L,说明免疫力特别弱,要加强防护(少去人群聚集处、戴口罩),准备好预防性措施。
建议家里备医用体温计(电子或水银均可)、消毒湿巾、口罩等用品。
感染防控:把“病原体挡在门外”
预防感染是关键,要做好两方面:
- 环境防护: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病菌,餐具每次煮15分钟消毒,避免接触生病的人,少去商场、医院等人群密集处;
- 增强免疫力: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5克蛋白质(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吃75克,相当于2个鸡蛋+1杯牛奶+100克瘦肉),补充益生菌(比如酸奶里的双歧杆菌),帮肠道黏膜建立“屏障”。研究显示,规范做这些能降低四成感染风险。另外,家里湿度保持50%-60%,太干或太湿都容易滋生真菌。
急诊信号: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就医
如果有以下情况,别犹豫,马上送急诊:
- 持续烧到39℃以上,伴随意识模糊(喊不醒、说话不清楚);
- 有严重局部感染(比如胸痛、呼吸困难、肛周脓肿破溃);
- 血压低、心跳很快(每分钟超过120次)、出冷汗。
去医院时要主动说清病史(比如白血病类型、正在用的治疗、最近体温变化),配合查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指标(快速判断是否感染)。及时干预能让重症感染死亡风险下降近三成。
康复期:别放松,跟踪免疫功能
体温控制后,康复期的免疫功能还没完全恢复,要跟踪6周:重点查CD4+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的“主力”,数量少了容易再感染)。活动要循序渐进:一开始每天只活动15分钟(比如慢走),慢慢增加到30分钟。营养上多吃“免疫友好”食物:含精氨酸的(坚果、瘦肉、豆制品,每天至少30克)、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每周吃2次),帮免疫细胞再生。规范管理的话,半年内感染复发率能控制在15%以下。
白血病患者的发热管理,核心是“分原因、早处理、长期坚持”。要学会区分发热是白血病本身还是感染引起的,做好居家监测、感染防控,遇到紧急情况立刻就医,康复期也别放松。只要规范管理,就能有效控制发热,降低感染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