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障碍主要表现为闻东西变“迟钝”——要么是不太能闻到气味,要么是闻到了也认不出是什么,这和嗅觉传导的通路受损密切相关。根据2022年国际嗅味觉研究协会的临床指南,主要原因分成两大类:鼻腔局部的问题,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
为什么会出现嗅觉障碍?
鼻腔问题是最常见的原因,占了78%,主要有三种情况:
- 炎症:比如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黏膜水肿,会让68%的患者嗅觉减退;
- 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挡住嗅区通气,约23%的患者需要手术矫正;
- 长东西:鼻息肉压迫嗅区时,要更浓的气味才能闻到(嗅觉阈值平均升高4.2倍)。
神经方面的原因里,病毒感染后出现嗅觉障碍的占15%,尤其是冠状病毒相关病例,比2019年前多了3.6倍(2023年《耳鼻喉科学》数据)。还有营养素缺乏的情况,比如维生素A水平低于正常的患者,嗅上皮细胞的再生速度会慢57%。
怎么检查嗅觉问题?
规范诊疗要做三步评估,帮医生找准原因:
- 初筛检测:用常用的Sniffin' Sticks嗅觉识别测试,快速判断嗅觉功能好不好;
- 影像学检查:鼻窦CT能查出89%的解剖结构异常,MRI用来排除颅内问题;
- 内镜评估:通过鼻内镜看嗅区黏膜的状态,结合柠檬醛嗅觉诱发电位检测,精准定位损伤位置。
怎么治疗?
根据不同原因有不同的治疗策略:
- 炎症控制:遵医嘱使用鼻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改善嗅觉;
- 神经修复: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提升神经源性嗅觉障碍患者的识别能力;
- 物理治疗:脉冲式鼻腔冲洗每天2次,能把鼻息肉术后复发率降到12%(随访12个月数据)。
家里能做的嗅觉康复训练
在家可以试试标准化的嗅觉训练,简单好坚持:
- 选四种常见气味:花香(比如玫瑰精油)、柑橘味(比如柠檬)、烘焙味(比如咖啡)、草本味(比如薄荷);
- 训练频率:每天早晚各1次,每种气味闻15秒,中间歇30秒;
- 坚持时间:连续12周为一个周期,建议记“嗅觉日记”,把每天能闻到的气味记下来,追踪改善情况。
吃什么能帮到嗅觉?
| 补充这些营养素,帮嗅觉“重启”: | 营养素 | 作用 | 每天推荐量 | 食物来源 |
|---|---|---|---|---|
| 维生素A | 促进嗅上皮细胞再生 | 700-900μg | 胡萝卜、菠菜 | |
| 锌 | 帮助合成嗅觉蛋白 | 12.5-15mg | 南瓜籽、牡蛎 | |
| ω-3脂肪酸 | 减轻鼻腔炎症 | 1g | 亚麻籽、核桃 |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别耽误,立即就诊:
- 只有一边鼻子闻不到,还伴随头痛或看东西不清楚;
- 6个月内嗅觉减退得很厉害(比如原来能闻出饭香,现在完全没感觉);
- 跟着一直眩晕或脸麻。
据临床数据,规范治疗3个月后,约65%的患者嗅觉会改善,6个月时能到81%。建议大家建一个“嗅觉档案”,定期复查鼻内镜和嗅觉测试,及时掌握恢复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