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评估要精准
耳部有负责听觉和平衡的重要结构,外伤处理前一定要先做好系统评估。先看耳廓有没有皮肤裂伤、软骨断裂的情况,再检查外耳道里有没有血肿或者骨折碎片;用耳内镜观察鼓膜状态,小穿孔通常像针尖大小的透光点,大穿孔能看到里面的锤骨柄——有研究发现,高分辨率耳内镜能准确定位鼓膜穿孔的位置。
要特别注意耳道持续渗液的情况,这可能是脑脊液漏的信号,可以取渗液测葡萄糖(脑脊液含糖量一般超过1.7mmol/L);同时观察有没有面瘫、眩晕症状,这些都是颅底骨折的警示信号。
分级处理原则
根据损伤程度分级别处理:
- 轻度损伤:耳廓表皮擦伤用生理盐水冲干净就行,别用酒精刺激;外耳道浅表裂伤用可吸收线缝合,或用生物胶粘合,能减少缝合痛苦。
- 中度损伤:鼓膜穿孔小于3毫米时,保持外耳道干燥,大多3个月内能自愈;如果穿孔持续存在,可考虑激光辅助修补术。
- 重度损伤:出现颞骨骨折时,得先处理脑脊液漏和神经功能问题;中耳积血超过鼓室2/3体积的话,建议在CT引导下穿刺引流。
临床指南推荐用鼓膜生物补片技术,把自体血小板凝胶和胶原膜结合起来,能提高大穿孔的愈合率。
专业就医指导
耳朵结构复杂,里面有好几块听小骨和多条神经分支,自行处理容易出问题。有研究发现,延误就诊超过48小时的患者,听力恢复率会明显下降。就医时要主动说清受伤机制,配合做纯音测听、声导抗、颞骨三维重建等检查。
就医注意事项:
- 别用棉签掏耳道
- 保持头部45度角,减少渗液
- 外耳道填塞要用碘伏泡过的明胶海绵
- 颅底骨折患者不能冲耳道
损伤预防措施
有研究发现,运动时戴防护头盔能有效降低耳廓损伤风险;经常接触噪音的职业人群,建议用降噪耳塞(它的压力平衡设计能预防爆震性耳聋);耳道涂层技术能在接触水时形成临时防水膜,减少感染风险。
耳朵受伤后,科学处理和及时就医一样重要。学会判断损伤程度,跟着“先评估、再处理、后就医”的原则来,既能避免不当操作造成二次伤害,也能为专业治疗创造最佳条件。建议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提升耳外伤应急处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