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常用方法,术后出血是它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出血发生的时间,能分成术中出血和迟发性出血两种,处理方式不太一样,得针对性应对。
术中出血的处理
手术过程中如果碰到粗大血管损伤,或者患者血压波动,可能会突然出血。这时候需要医护团队配合:内镜医生用注水-吸引系统把视野弄清楚,麻醉师把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护士帮忙递器械。如果是直径超过2毫米的血管出血,一般会用“双重止血”:先拿止血夹夹住血管根,再用热凝固治疗,这样血管闭合的成功率能到90%以上。如果创面比较大,可以用多个止血夹把创缘对齐夹好,减少裸露的血管面积,也能降低之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
迟发性出血的监测与处理
术后72小时内要重点防迟发性出血,大概5%-10%的患者会出现。常见原因比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或者突然起身,这些动作会让血痂掉下来。典型症状是心慌、出汗、拉黑便或者血便,严重的可能会晕倒。一旦出现,要立刻做三件事:躺着别动减少活动,别吃东西喝水避免刺激,赶紧去医院。到医院后做急诊内镜能精准找到出血点,先用生理盐水冲干净,再打肾上腺素加上热凝的复合止血方法,止血成功率能到85%以上。
术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术后要重点做好这几点预防:
- 控制血压:把收缩压维持在100-120mmHg之间,别让血压忽高忽低;
- 注意活动:术后48小时内别提重物,排便的时候别太用力;
- 调整饮食:术后2周内先吃流质(比如米汤、藕粉),再慢慢过渡到半流质(比如粥、软面条),最后到软食;
- 药物管理:术前要查凝血功能,术后按医生要求调整抗凝药,必要时用护胃的质子泵抑制剂。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如果患者本身凝血功能有问题,或者在吃抗血小板药物,术前要先评估凝血功能,手术中可以提前用止血材料。术后如果血红蛋白一直降,除了内镜止血,必要时还要结合血管介入治疗。
术后监测与及时就医
大概15%的迟发性出血出现在出院后,患者要警惕这些预警信号:心率一直快(每分钟超过100次)、血压下降、突然拉很多次大便。就算没看到明显的血便,也要赶紧去医院。现在消化内镜技术进步了,术后出血总发生率从以前的20%降到5%以下,但还是要配合医护做好全程管理。
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
术后患者要掌握这些基础护理知识:
- 知道术后能做什么强度的活动(比如48小时内别提重物);
- 能认出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心慌、出汗、黑便或血便);
- 碰到紧急情况知道先怎么处理(躺着、禁食水);
- 记清楚什么时候要复诊,要做什么检查。
通过这样系统化的管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帮助患者更快恢复。患者一定要严格按医生要求做好术后护理,有异常情况赶紧和医疗团队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