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并同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ALONE-AF试验结果,对于接受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一年内无心房心律失常复发的患者,停止口服抗凝剂(OAC)治疗相比继续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剂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大出血的复合风险。
该试验在韩国18家医院随机纳入840名患者,分为停用OAC组(417人)和继续OAC治疗组(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剂,423人)。所有参与者均具有至少一个非性别相关的卒中风险因素(通过CHA₂DS₂-VASc评分[范围0-9]确定),且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至少一年内无心房心律失常复发记录。
主要终点为2年内首次发生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大出血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等主要终点的组成部分。
在停用组中,仅1名患者(0.3%)发生主要终点事件,而继续治疗组为8名患者(2.2%)。其他发现显示:停用组的两年累积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0.3%,继续治疗组为0.8%;停用组未报告任何大出血事件,而继续治疗组有5名患者(1.4%)发生大出血。研究局限性在于其设计未检测缺血性事件的潜在差异(实际发生率低于预期)。
郑宝荣医学博士作为主要研究者指出:"许多成功接受消融术且存在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终身服用OAC,但缺乏随机试验证据支持其必要性。在首个针对该问题的随机试验中,停用OAC的患者比继续用药者面临更少有害事件风险。我们的发现表明,成功房颤消融术后至少一年的所有患者可能无需终身服用OAC。"
在同期发表的社论中,爱德华·格斯坦菲尔德医学博士/理学硕士/美国心脏病学会院士与李翔文医学学士强调,该研究"为接受房颤消融的患者提供了急需的数据,支持对中等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且左心房功能保留的患者在成功消融一年后停用口服抗凝剂。"
与此同时,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的另外两项热点试验也涉及房颤管理的不同方面。
在CUVIA-PRR试验中,韩国研究人员发现,数字孪生技术指导的消融术结合肺静脉隔离(PVI)相比单纯PVI,能显著提升心律失常无事件生存率,且未影响安全性或延长手术时间。
金大勋医学博士作为主要研究者表示:"既往采用统一方法提高PVI成功率的尝试效果有限,而人工智能指导的消融术会延长手术时间。我们这种针对患者个体的定制化消融方法,通过精准定位房颤的个体化机制改善了疗效,同时保障了安全性且未延长手术时间。"
在BEAT-PAROX-AF试验中,对于药物抵抗性阵发性(间歇性)房颤患者,脉冲场消融术(PFA)在疗效上并未优于射频消融术(RFA)。
12个月单次手术成功率这一主要终点在两种术式间均保持较高且相近水平(PFA组77.2%,RFA组77.6%)。两组安全性特征也相似。但研究人员指出,PFA的平均总手术时间显著短于RFA(56分钟对比95分钟),经调整后差异达-39分钟。
皮埃尔·贾伊斯医学博士作为主要研究者表示:"使用热能RFA进行肺静脉隔离是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抵抗性房颤的广泛认可标准疗法。然而,随着PFA的引入,肺静脉隔离技术得到发展——这种非热能手术操作更快捷简便,相比热能源可能提供更具选择性的组织靶向。其他比较PFA与热能源的试验结果尚无定论。"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