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外伤(比如骑电车摔伤)后,除了伤口缝针,很多人会遇到鼻腔的问题——比如回吸鼻子再吐出来黑色血块、鼻塞、鼻子疼,这些情况常让患者和家属慌神,担心是不是“伤着脑子”或者“骨头断了”。其实,鼻腔的反应多数是外伤后的正常修复过程,但也有一些信号提示要赶紧就医。下面就帮大家理清这些问题,教你怎么观察、怎么处理。
面部外伤后的鼻腔异常信号
很多骑电车摔伤后做了面部缝针的患者,会遇到“回吸鼻子再吐出来黑色血块”的情况,家属往往先想到“是不是颅底骨折了?”其实这种症状虽然要重视,但大多数是局部损伤后的正常修复过程。2022年《创伤与急诊医学杂志》的临床研究显示,87%的面部擦伤同时有鼻部外伤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鼻腔血性分泌物,其中62%能在3-5天内自己好。这主要和鼻腔的解剖结构、血循环特点有关,不是颅底损伤的“专属表现”。
鼻腔淤血的排出规律及观察要点
当鼻腔黏膜的血管破了,血液会在鼻腔较低的位置(比如下鼻道)聚起来形成血凝块。要是体位变了(比如低头)或者鼻腔压力有变化,这些血块可能跟着呼吸流到鼻咽部,要么咽下去,要么吐出来,就变成黑色血块了。2023年《创伤医学》期刊里把这种情况叫“延迟性鼻腔血痂排出”,属于正常修复,但得警惕一直出血的情况。
家里观察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 血块颜色的变化——正常修复应该是从鲜红变暗红,再变黑褐色;
- 排出的频率——每天不超过3次,而且量慢慢变少,说明恢复得好;
- 全身症状——如果出现持续头痛、看东西不清、头晕,这些得赶紧重视。
鼻骨损伤的临床评估方法
面部受外力撞了,可能会导致鼻骨骨折或骨裂,典型表现是鼻梁歪了、按的时候疼,或者鼻塞更严重。自己在家可以试试“双指滑动法”:用食指和拇指分别沿着鼻梁两边的沟槽慢慢滑,如果觉得明显疼,或者摸到像“台阶”一样的凸起,可能是骨折了。2024年欧洲鼻科学会的指南说,鼻骨CT三维重建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建议伤后2-3天等软组织肿消了再做,这样影像更清楚,诊断更准。
需紧急处理的危险信号
如果出现下面五种情况,一定要在24小时内去医院:
- 一只鼻子一直流清水样的鼻涕(得排除脑脊液漏的可能);
- 两个瞳孔之间的距离看起来变宽了(提示颅眶一起受伤了);
- 看东西有缺损或者重影(可能是视神经受伤);
- 鼻翼一直有“一跳一跳”的出血(是动脉出血的风险);
- 突然完全闻不到味道了(可能嗅神经受伤)。
鼻腔黏膜损伤的修复机制与管理
鼻腔前庭和鼻中隔的黏膜下有很多毛细血管,哪怕轻微擦伤都可能出血。这些地方的黏膜长得很快,每天能长1.5毫米,一般3-5天就能完全修复。护理上建议用“湿润修复法”:用生理盐水喷鼻剂保持鼻腔湿润,别让结痂太厚,不然容易扯破再出血。美国耳鼻喉协会2023年的指南说,局部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让愈合时间缩短约30%,但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别把细菌带进去。
分级诊疗标准与就医时机
如果遇到下面这些情况,要及时去医院:
- 伤后第4天还在吐鲜红色血块(说明还在活动性出血);
- 鼻塞越来越严重(可能合并鼻窦炎或者有血肿);
- 一直头疼,吃止痛药也没用(得排除颅内并发症);
- 鼻梁明显歪了影响外观(需要评估能不能整形修复);
- 嗅觉减退超过2周都没好转(得查神经功能)。
总的来说,面部外伤后的鼻腔异常(比如吐黑血块、鼻塞)大多是黏膜或局部血管损伤后的正常表现,只要按上面的方法观察——看颜色、看频率、看全身症状,就能初步判断情况。但如果出现紧急信号(比如流清水鼻涕、瞳孔变宽、完全没嗅觉),或者超过时间还没好转(比如第4天还流鲜血、鼻塞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记住,科学观察+及时就医,才能让外伤后的恢复更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