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理学
- "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是他如何对待那些对他毫无利用价值的人" - 安·兰德斯
- 脑血管疾病(中风)病理学
Venkatesh M. Shashidhar病理学副教授
斐济医学院
- 概述:中风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也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功能障碍原因。尽管近几十年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近年来下降趋势已趋于平缓,仍是导致失能依赖的主要住院原因。
- 临床定义:脑血管意外(CVA)指急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核心机制是脑血供减少。发病率2/1000/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包含局灶性和全局性缺血,短暂性缺血演变及完全性卒中。病理基础为低氧(缺氧)/低灌注。
- 脑供血特征:
- 脑重量占体重2%但消耗15%心输出量和20%全身氧气
- 神经元以有氧代谢为主,对缺氧敏感
- 易损区域:成人海马体、大脑皮层第3/5/6层、浦肯野细胞,分水岭区;婴幼儿脑干核团
- 中风类型:
- 临床分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h)、进行性卒中、完全性卒中
- 病理分型:局灶/全局缺血(苍白型)与出血(红色)
- 特殊类型:腔隙性梗死(苍白慢性囊性)
- 主要类型及发病率:
- 缺血性卒中(80%发病率,40%死亡率)
- 血栓性(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颈动脉、大脑中动脉)50%,小血管(腔隙性)20%
- 栓塞性(心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青年患者多见,进展迅速且范围广泛
- 出血性卒中(20%发病率,80%死亡率)
- 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高血压/先天性因素
- 病因学:
-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
- 心脏疾病(房颤)
- 创伤(脂肪栓塞)
- 肿瘤、感染、减压病(潜水病)
- 危险因素:
- 不可干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 可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酗酒、心脏病、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
- 临床分类:
- 全脑缺血:缺氧性脑病(低血压、低氧血症、贫血)
- 局灶缺血:血供障碍(血栓、栓塞或出血)
- 全脑缺血:
- 病因:肺/心脏疾病导致血供障碍,贫血/血液病致携氧障碍
- 病理特征:层状坏死、海马及浦肯野细胞损伤,分水岭区"镰刀状"皮层坏死
- 临床表现:从短暂意识模糊到不可逆脑死亡,包含脑电图平直、植物状态、昏迷
- 低血压病因:
- 心肌梗死、败血症休克、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食管静脉曲张、溃疡癌变)、主动脉瘤破裂等
- 分水岭梗死:
- 特征性分布于主要动脉供血交界区
- 局灶缺血机制:
- 血栓形成(进行性、复发性,苍白梗死如腔隙性)
- 栓塞/出血(突发性,红色梗死)
- 动脉粥样硬化破裂/栓塞
- 局部梗死演变:
- 核心梗死区(6分钟内细胞死亡)与周围缺血半暗带(可逆性损伤)共存
- 梗死病理机制:
- 血供减少→缺氧→代谢异常→钠钾泵障碍→谷氨酸受体激活→钙超载
- 1-6分钟:缺血损伤(空泡化)
-
6分钟:细胞死亡
- 梗死分期:
- 即时期(6小时内):肉眼及显微镜下无明显改变
- 急性期(2天):脑水肿、灰白质界限消失、炎症反应、红神经元、中性粒细胞浸润
- 中期(2周):软化灶形成、巨噬细胞聚集、液化性坏死
- 晚期(4周后):胶质增生囊腔形成,组织清除后遗留胶质瘢痕
- 脑水肿与组织分界消失
- 脑梗死一周变化
- 特征性液化坏死表现
- 脑梗死巨噬细胞反应
- 梗死灶点状出血
- 慢性期脑梗死
- 颅内出血分类:
- 创伤性:硬膜外/硬膜下
- 血管源性:脑内/蛛网膜下腔/混合性
- 高血压性出血:基底节(壳核60%)、丘脑、脑室
-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Berry动脉瘤)+高血压
- 血管畸形致混合型出血
- 高血压性脑血管病:
- 大量脑内出血:壳核(60%)、丘脑、脑室
- 微出血表现为狭缝状结构
- 腔隙性梗死:脑干苍白梗死(细动脉硬化)
- 临床表现:头痛、意识模糊、呕吐(颅内压升高)
- 桥脑腔隙性梗死
- 总结:
- 中风是急性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 包含缺血/出血两大类,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疾病
- 全脑缺血(系统性缺氧)→分水岭梗死
- 局灶缺血→血栓、栓塞或出血
- 最终病理演变:液化坏死→囊腔形成→胶质增生
- 高血压相关特征:苍白梗死、腔隙性病变、狭缝状出血
- 缺血半暗带:
- 梗死核心区周围可挽救区域
- 神经解剖定位:
- 左(优势)半球:失语、右侧偏瘫、右侧感觉缺失、右侧视野缺损、凝视障碍、构音障碍、读写计算障碍
- 右(非优势)半球:左侧视野缺损、左侧忽视、左侧偏瘫、左侧感觉缺失、凝视障碍、空间定向障碍
- 脑干/小脑:纯运动型(面-肢单侧无力)、纯感觉型(面部-肢体感觉减退)
- 辅助检查:
- 头颅CT(非增强)
- 心电图
- 胸片
-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
- 凝血功能(PT/aPTT)
- 电解质、血糖
- 肝肾功能
- NIHSS评分
- 高血压性脑出血分布:
- 壳核-屏状核(55%)
- 脑白质(15%)
- 丘脑(10%)
- 脑桥(10%)
- 小脑(10%)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