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输尿管肿瘤最典型的临床表现,约85%的患者首发症状就是这个——尿液像洗肉水一样,没有明显疼痛,这和泌尿系统感染(通常会有尿痛、尿急伴疼痛)不一样。如果肿瘤长大阻塞输尿管,可能会出现腰部肾区绞痛,或者尿中排出血块,这时候往往提示肿瘤已经进展到中晚期。
还有约15%的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这类“膀胱刺激征”(老想尿、尿得急),但这些症状很容易和膀胱炎、尿道炎等下尿路疾病混淆,不容易联想到输尿管问题。更需要警惕的是,有一部分患者完全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常规体检做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时,才发现输尿管有异常。据临床数据,10%~15%的病例属于这种“无症状型”,这也说明定期做泌尿系统筛查特别重要。
在诊断检查方面,排泄性尿路造影是最基础的手段——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让造影剂流经泌尿系统,医生就能在片子上看到输尿管里有没有“充盈缺损”(肿瘤挡住造影剂的位置,会显示为“缺一块”)。现在技术改进后,即使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造影成功显影的概率也能达到92%。如果普通造影看不清楚,医生会用“逆行造影”:从尿道插入细导管到输尿管,直接打造影剂,这样能更准确显示肿瘤位置和大小,对输尿管上皮肿瘤的检出率高达83%。
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的“利器”,尤其是对1厘米以下的小肿瘤,准确率能到95%。医生可以通过CT值(10~70HU之间)初步判断肿瘤性质——比如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CT值会有差异;双能量CT还能区分肿瘤和尿酸结石(有时候结石也会挡住造影剂,容易和肿瘤混淆)。
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是无创检查,不用打造影剂,分辨率能到0.5毫米,特别适合对造影剂过敏、或者肾功能不好不能用造影剂的人。
超声是初筛工具,能发现肾脏积水这类“继发问题”(肿瘤阻塞输尿管导致肾积水),但对肿瘤本身的诊断价值有限。一般建议作为高危人群的筛查起点,再配合其他检查完善诊断。临床推荐“三步排查法”:先做尿液分析(查有没有血尿、白细胞)和泌尿系彩超(初筛肾脏、输尿管),有异常再做CT多期增强扫描(更清楚看肿瘤细节),最后用逆行造影或MRU确诊(明确肿瘤范围)。
高危人群要重点监测:长期吸烟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倍)、从事苯胺类化工工作的人(比如接触染料、橡胶原料的工人)、50岁以上男性(年龄增长会增加泌尿系统肿瘤风险)。对于这些人,建议:吸烟者尽快戒烟;化工从业者每年做一次泌尿系统检查(比如泌尿系彩超+尿液分析);50岁以上男性把泌尿系统检查纳入常规体检。
做检查前后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检查前要先评估肾功能(比如查血肌酐),确保身体能耐受造影剂;检查时要保持膀胱空虚(提前排空尿液);记得带以前的影像资料(比如之前的B超、CT片),方便医生对比变化。检查后要多喝水(每天至少2000毫升),促进造影剂排出;还要观察排尿情况,如果出现持续腰痛、血尿加重,或者尿频尿急更厉害,要及时回医院复诊。
总的来说,输尿管肿瘤的“狡猾”之处在于症状不典型——有的表现为洗肉水样血尿,有的根本没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所以早期发现的关键是“主动”:普通人群如果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一定要及时查;高危人群要主动做定期筛查;做检查时配合医生做好准备,检查后注意观察身体反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降低肿瘤进展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