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躺床上翻身、低头捡东西或者早上起床时,突然天旋地转,像坐过山车似的,短短几十秒又好了。这种“体位一变就晕”的情况,其实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老百姓常说的“耳石症”。它是内耳里的“耳石”(碳酸钙颗粒)脱落后乱跑引起的,虽然名字里有“良性”,但发作起来让人难受,了解它的特点和应对方法,能帮我们更快摆脱困扰。
先学会:怎么判断是不是耳石症?
耳石症的晕很有“个性”,认准三个核心特点就能初步识别:
第一,只在特定动作时发作——比如躺平、翻身、低头捡东西、仰头晾衣服或者起床,平时不晕;
第二,不是一换姿势就晕——通常要等5-10秒才会发作,像“延迟反应”;
第三,反复做同一动作会减轻——如果多次翻身或低头,晕的感觉会慢慢变轻甚至消失。
发作时可能跟着恶心、想吐或者站不稳,但不会出现耳朵响、听力下降,也不会有看东西重影、说话不清楚这些问题。如果有后面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可能是更严重的中枢性眩晕。
关键招:让耳石“回家”的复位治疗
耳石症的核心治疗是“复位”——把脱落后跑到半规管(内耳里像“小管子”的结构)里的耳石,引回原来的位置。医生常用的“Epley复位法”是治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标准方法,过程像“引导耳石走回家”:患者先坐在治疗床上,头往晕的那侧转45度,然后快速躺平(肩膀要超过床沿),等晕劲儿过去,再把头转到对侧45度,最后往不晕的那侧侧身,整个过程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做,单次成功率能到70%-80%。如果是水平半规管的耳石症,医生会用“Barbecue翻滚法”(像翻烤肉串一样慢慢翻身)帮耳石复位。
复位后要注意:48小时内保持头部垂直(别歪头或低头太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耳石再跑出来。
别踩雷:这些误区要避开
很多人遇到耳石症会犯以下错误,反而加重不适:
- 乱吃止晕药:止晕药只能暂时缓解恶心、晕的感觉,但会影响身体自己恢复平衡的能力,别依赖;
- 自己乱复位:网上的复位视频不一定适合你,错误动作可能让耳石跑到其他“管子”里,更麻烦;
- 非要做CT/MRI:单纯耳石症不用常规做头颅影像学检查,别花冤枉钱;
- 忽略复发风险:60岁以上的人复发率能到50%,主要和前庭功能退化有关,要更注意预防。
复位后:康复训练帮巩固效果
复位成功后,医生会建议做些简单的前庭康复训练,帮大脑更快适应平衡变化:
- 适应性训练:反复做特定动作(比如慢慢转头、转眼球),让身体习惯刺激;
- 习服训练:每天做头部运动(比如缓慢左右转、上下抬),降低前庭的敏感性;
- 替代训练:用眼睛看东西、脚踩地面的感觉,补偿前庭功能的缺陷。
比如“Brandt-Daroff家庭锻炼法”,每天做3组,每组5次——先坐在床边,快速往晕的那侧躺下(肩膀着地,头歪向对侧),等10秒再坐起来,再往对侧躺,重复几次,在家就能做,帮巩固复位效果。
防复发:日常要注意这4点
想减少耳石症发作,平时做好这些细节:
- 睡觉选对姿势:用10-15厘米高的枕头,别往晕的那侧卧;
- 练平衡:每天做简单的平衡练习(比如站着左右转移重心、闭眼单脚站),增强前庭功能;
- 少吃盐: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避免内耳积水;
- 环境要安全:浴室装扶手,起床、低头时慢一点,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如果每年发作超过3次,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半规管阻塞术等外科治疗。
要警惕:这些情况赶紧转诊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自己扛,赶紧找专科医生:
- 单侧持续晕超过24小时;
- 耳朵响、听力突然下降;
- 出现看东西重影、说话不清楚、手脚无力;
- 常规复位后还是老晕。
耳石症要和梅尼埃病(耳朵响、听力下降、晕得久)、前庭神经炎(突然晕、没听力问题)、脑干缺血(晕加神经症状)区分开,必要时要做听力检查或影像学评估。
其实,耳石症是最常见的“位置性眩晕”,虽然发作起来吓人,但只要早识别、找对医生做复位,再做好康复和预防,大多能快速缓解。平时注意别突然改变体位(比如起床慢一点、低头时先弯膝盖),遇到晕的情况先坐下或躺下休息,等晕过去再慢慢动。记住:耳石症不可怕,找对方法就能远离“天旋地转”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