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起搏器能不能好好工作,和患者从术前到术后的全程管理分不开。下面从六个方面说说关键注意事项:
术前评估的三大核心
- 全面查心脏功能: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用超声心动图查左心室射血分数(也就是心脏每次跳动能泵出多少血),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心脏的储备能力。
 - 查凝血功能: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数量,术前要按医生要求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一段时间,避免术中出血。
 - 排查感染:查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还要检查局部皮肤清洁度,术前会做皮肤清洁,必要时按医生要求预防感染。
 
术后护理的黄金72小时
- 注意体位:手术侧的胳膊保持外展30度左右的中立姿势,别做肩关节向外转的动作,用仰卧和健侧卧位交替休息,防止电极移位。
 - 观察伤口:每天看看伤口渗血情况,一般24小时渗血不超过5毫升算正常,换敷料要遵循无菌操作;术后第3天开始,慢慢增加肩关节的被动活动练习。
 - 慢慢活动:住院期间每天做3次呼吸训练,每次深呼吸10次,预防肺部问题;术后1周内,手术侧的胳膊别拿超过0.5公斤的东西。
 
避开电磁干扰的要点
- 家用电器要注意距离:用微波炉时离至少50厘米远,别长时间碰电磁炉;无线充电设备要放在离起搏器30厘米以外的地方。
 - 公共场所防护:过安检门时别让金属探测器长时间扫,手持的那种单次扫描不超过3秒,最好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
 - 医疗设备有禁忌:不要做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除非你的起搏器是兼容MRI的;做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时候要避开心脏部位。
 
随访要盯紧四大指标
- 查起搏器功能:每6个月查一次起搏阈值(一般不超过1.0伏)、感知灵敏度(0.2-1.0毫伏)和电池阻抗,如果电池电压降到原来的90%,要注意预警。
 - 监测心功能:结合NT-proBNP(一种反映心功能的指标)和6分钟步行试验,看看心力衰竭有没有进展。
 - 记心律失常事件:定期导出起搏器存的心律失常记录,分析房颤发作的时间和室性早搏的次数。
 - 调整药物:根据INR值调整抗凝药,有房颤的患者要把INR维持在2.0-3.0之间。
 
运动康复分阶段来
- 术后早期(0-4周):每天做3组肩关节钟摆运动,每组5分钟;加上步行训练,一开始每天500步,每周增加200步。
 - 中期康复(1-3个月):用Borg评分(一种评估运动强度的量表)控制运动力度,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之间,推荐椭圆机、游泳这类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
 - 长期管理:记运动日记,写下运动后的感觉,别做举重这类需要肌肉持续收缩的运动;定期做心肺运动试验(CPET)看看运动能力。
 
紧急情况怎么处理
- 突然头晕、心率低:如果突然头晕,而且心率比起搏器设定的低,马上躺平,联系急救,也可以用手掌压一下起搏器的位置,触发磁铁反应。
 - 胸痛、起搏信号没了:如果一直胸痛,而且起搏器的起搏信号消失,要赶紧去急诊做胸部X线查电极位置,心电监护会显示起搏的钉样信号没了。
 - 电池要耗竭:如果起搏器检查显示电池电压低于2.5伏,或者脉宽自动延长了10%,要在3个月内换起搏器。
 
总之,心脏起搏器患者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每一步都需要细心管理。做好术前评估、术后护理、避开电磁干扰、定期随访、科学运动,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处理,才能让起搏器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