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是反映心脏健康的“晴雨表”,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跳比这慢(医学上叫“心率过缓”),可能是身体在提示“心脏起搏或传导出问题了”,得重视起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心率过缓的那些事。
心率过缓的警示信号
成年人安静时心跳持续低于50次/分钟,还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突然意识不清(这些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缺氧的表现),要警惕“窦房结功能障碍”——就是心脏的“天然起搏点”(窦房结)自律性或传导功能出了问题。这种问题可能表现为心跳明显变慢、突然停跳几秒,或者窦房结到心房的传导受阻,部分人还会合并心脏房室交界区的功能异常。
怎么一步步检查
1. 第一步:初步评估
去门诊看病时,医生会先详细问症状:比如心跳慢的时候有没有不舒服?不舒服和心跳慢是不是同时出现?运动时会不会更累,和安静时的心跳有没有区别?然后做体格检查:摸手脚有没有发凉、苍白(看外周供血),摸脖子侧面的颈动脉窦(看反应),听心脏有没有异常声音。还要做常规检查:12导联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查甲减)、电解质(比如钾、钠水平)。
2. 第二步:专项监测
如果初步检查有问题,可能要做“动态心电图”——就是戴个小设备连测24-48小时,重点看有没有“窦性停搏”(心跳停3秒以上)、窦房传导时间异常,还要评估房室结的“逸搏功能”(万一窦房结不工作,房室结能不能代替起搏)。另外,还会做“运动负荷试验”:比如在跑步机上走路,看运动时心跳能不能跟着加快(评估窦房结的储备能力)。
3. 第三步:找原因
心率过缓的原因要分三步查:第一步先看“药源性”——是不是吃了减慢心跳的药(比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这类);第二步查“代谢性问题”——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电解质紊乱(比如低钾、低钙);第三步查“心脏结构问题”——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必要时还会做“阿托品试验”:打一针阿托品,看窦房结能不能“被唤醒”(评估它的反应性)。
不同情况怎么治
哪些情况可以先观察
如果没有不舒服,安静时心跳≥45次/分钟;或者是“生理性窦性心律不齐”(比如年轻人、运动员常见,心跳随呼吸变化);再或者运动时心跳能正常加快(比如跑步时心跳能升到100次以上),这些情况可以暂时不用干预,定期复查就行。
药物怎么用
如果是“症状性心动过缓”(比如心跳慢的时候头晕、黑朦),急性期可能会用阿托品静脉注射或者异丙肾上腺素持续输注来临时提升心率;长期管理的话,要避免用“负性频率药物”(就是会减慢心跳的药);如果合并甲减,要补充甲状腺激素(把甲状腺功能调到正常)。
哪些情况要装起搏器
如果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医生会建议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有症状的窦性停搏(比如心跳停3秒以上,还伴随头晕、晕倒);最快心率<40次/分钟(比如再怎么运动,心跳也超不过40次);“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心跳一会儿慢一会儿快)伴随晕倒;吃药控制不住的症状性心动过缓(比如吃了提升心率的药,还是经常头晕、黑朦)。
特殊情况的处理
运动要“分层”
心率过缓的人运动不能“一刀切”:低危人群(比如没有症状、心跳≥45次/分钟),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心跳保持在“稍微喘气但能说话”的程度);中危人群(比如有轻微症状、运动时心跳上升慢),运动时要测心率,目标心跳=安静时心率+20次/分钟(比如安静时50次/分钟,运动时保持70次左右);高危人群(比如有晕倒史、装了起搏器),要在医院心电监护下做康复训练(避免运动时心跳突然变慢)。
装了起搏器的日常注意
装了起搏器的人,术后6周别做上肢剧烈运动(比如举哑铃、拉单杠,避免起搏器移位);要定期去医院“调参数”——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查一次,之后每年查一次(确保起搏器工作正常);别靠近强电磁场(比如高压电塔、核磁共振机器,做核磁共振要提前和医生说,用“起搏器兼容模式”);用手机时离起搏器至少30厘米(比如别把手机放在胸口口袋里)。
紧急情况要马上就医
如果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赶紧去急诊:短时间内心跳下降超过20次/分钟(比如昨天安静时60次,今天突然降到40次以下);突然晕倒或者一直头晕(站都站不稳);胸痛同时心电图有ST段改变(提示心肌缺血);起搏器伤口发红、肿、疼、发热(可能感染了);智能手表/手环测到“心律失常”(比如提示“窦性停搏”“严重心动过缓”)。
总之,心率过缓不是“小事”,但也不用“谈缓色变”。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检查、早干预”:出现警示信号及时去医院,通过规范检查找到原因,再根据情况选择观察、药物或起搏器治疗。平时注意运动安全,装了起搏器的人做好日常护理,出现紧急情况马上就医,就能把心脏风险“控住”,过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