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跳动靠一套像“生物电路”的电信号系统控制,要是这套系统出了问题——比如信号异常放电或传导不畅,可能会让人感觉心悸、胸痛。据调查,我国成年人中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了解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特征和应对办法,对保护心脏健康很重要。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及表现
心脏电信号乱了,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三类最常见:
早搏:心脏“提前跳了一下”
是心房或心室提前收缩的现象,感觉就是心跳突然“咯噔”一下,或者像漏了一拍。健康人一天内偶尔出现早搏属于正常波动,但如果频繁发作(比如每分钟超过5次,或24小时超过1万次),可能提示心脏电活动有问题。
心动过速:心跳“突然飙快”
发作时心率会突然跳到正常的2~3倍(比如平时每分钟70次,发作时可能到140~210次)。这种持续的快跳会让心肌“过度劳累”,耗氧量增加,长期下来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导致心肌增厚。
房颤:心脏“乱跳”
心房乱跳,导致心室跳得又快又不规则,患者常说“心跳得没规律,慌得难受”。这种情况会让心房没法正常收缩,容易形成血栓,可能引发中风等严重问题,需要及时找医生评估。
为什么会出现不舒服?
心律失常带来的难受感,主要和三个原因有关:
1. 心肌“没吃饱”
心跳太快时,心脏放松(舒张期)的时间变短,给心肌供血的冠脉没法充分“补给”,心肌缺血就可能引起胸痛——就像人跑太快会胸口闷一样。
2. 身体“应激反应”
心脏的压力感受器发现心跳乱了,会激活身体的“应激开关”(交感神经),释放肾上腺素,导致胸闷、出汗、心慌,类似紧张时的反应。
3. 心脏“被拉扯”
心跳节奏乱了,心室填充血液的方式变了,会刺激心脏上的感受器。比如早搏后,心脏会停顿一下再跳,就会感觉“心跳突然停了”。
出现症状该怎么办?
先分清“急不急”
如果突然心慌,可以试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比如做Valsalva动作(像用力吹气球那样,深吸一口气后闭住嘴、用力呼气10~15秒);或者用冰水敷脸。但如果同时有持续胸痛、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意识不清,立刻打120求助。
该做哪些检查?
- 普通心电图:能捕捉当时的心跳情况,发作时立刻做更容易查出问题;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戴个小盒子测一天,能记录日常活动中的心跳变化;
- 可穿戴心电设备:比如贴在身上的动态心电贴,能测更长时间(比如7天),适合偶尔发作的人。
风险怎么评估?
医生会结合你的症状(比如是不是经常发作、有没有胸痛)、基础病(比如有没有高血压、冠心病)和检查结果,判断严不严重。如果有心脏结构问题(比如心肌肥厚、瓣膜病),建议定期随访。
日常怎么防?
做好这5点,能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
- 补对电解质:钾、镁能稳定心脏电信号,多吃香蕉、菠菜、坚果等含钾镁的食物;别乱减肥或拉肚子,容易导致低钾。
- 控制咖啡因:咖啡、茶、奶茶、功能饮料里的咖啡因要适量,有的人喝了会心慌,就得少喝甚至不喝。
- 稳住情绪和作息:别熬夜、别长期焦虑,多做深呼吸、冥想这类放松训练,能维持神经平衡。
- 治睡觉打呼噜:要是睡觉老打呼噜、憋醒(睡眠呼吸暂停),得去医院治,不然晚上心脏容易乱跳。
- 定期查心电图: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心电图;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或者家人有心脏病的,要增加检查次数(比如每半年一次)。
总之,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问题,不管是偶尔的早搏,还是频繁的心动过速、房颤,关键是要了解它的特点,出现危险信号及时找医生,日常做好防护,才能让心脏“跳得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