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早期发现能大大提升治疗效果,而早发现的关键,就是要留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身体信号。
腰背痛为何是危险信号?
持续性上腹痛,还往腰背部放射,是胰腺癌最典型的首发症状。有研究发现,多数患者第一次去医院,说的就是这种“特殊疼”。它和普通胃痛不一样——体位变了,疼的程度也会变,比如平躺着的时候更疼,坐起来或者往前倾一点,能稍微舒服点。还有些人会连带着肩胛区也疼,容易被当成肩周炎误诊。
皮肤发黄别只想到肝病
皮肤发黄(黄疸)是胰腺癌的重要信号,但90%的早期黄疸有“时好时坏”的特点——皮肤和眼白有时候黄有时候不黄,尿色有时候深有时候浅,大便像灰白色的陶土。这是因为肿瘤有时候压到胆管,有时候又没完全堵住。研究发现,这种波动的黄疸出现后,平均3-6个月就会变成一直黄的情况。
消化系统突然“罢工”要警惕
如果突然出现说不清楚的消化不良,还伴随“脂肪泻”(比如大便浮在水面上、特别臭)、恶心呕吐,而且越来越严重,得警惕胰腺功能出问题了。有研究说,差不多一半的患者在确诊前3个月,就已经明显营养不良,体重掉了10%以上。这种瘦和节食减肥不一样,是肌肉快速变少。
血糖异常升高需排查
胰腺癌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大约25%的患者会突然得糖尿病(以前没有过)。研究发现,40岁以上、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如果突然得了糖尿病,还跟着体重下降,得先查查胰腺有没有问题。这种血糖异常和普通2型糖尿病不一样,比如血糖忽高忽低,餐后血糖峰值特别高。
你属于高危人群吗?
根据2023年全球胰腺癌筛查共识,以下人群需要定期检查:
- 40岁以上刚得糖尿病的人;
- 慢性胰腺炎超过5年的人;
- 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得过胰腺癌的人;
- 长期吸烟的人(累计抽够20包/年);
- 肥胖的人(BMI≥30);
- 长期接触苯类化合物的人。
科学筛查怎么做?
目前推荐“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一起做筛查:
- 腹部超声:作为初步检查,能发现直径超过2cm的肿块;
- 内镜超声:对小于1cm的病变,检出率能到85%;
- 增强CT:是判断肿瘤有没有侵犯血管的可靠方法;
- MRI/MRCP:看胆胰管系统最清楚;
- CA19-9检测:和影像学一起做,能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预防策略与健康建议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胰腺癌风险:
- 戒烟限酒:吸烟会让风险高2-3倍,酒精每天别超过25g;
- 均衡饮食: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
- 管理体重:BMI保持在18.5-24之间,别腹部肥胖(中心性肥胖);
-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胰腺专项检查;
- 控制慢性病: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要好好治,按医生要求来。
特别提醒:如果上腹不舒服持续2周以上,或者不明原因变瘦,或者突然得糖尿病,建议赶紧做腹部影像学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对改善结果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