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心力衰竭
内容摘要
- 概述
- 症状
- 诊断
- 治疗
- 日常管理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正常向全身泵送血液的状态。这种情况通常由心脏肌肉变弱或僵硬引起。
虽然该病症有时被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但这个名称现已较少使用。
需要明确的是:心力衰竭并非意味着心脏停止工作,而是表明心脏需要外部支持来改善其功能。
该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这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通常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恶化。
虽然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适当治疗可使症状得到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控制。
心力衰竭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 活动后或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
- 持续性疲乏感和运动耐量下降
- 头晕目眩或晕厥
- 踝部及下肢肿胀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持续性咳嗽、心跳过速和眩晕等症状。
症状发作形式存在差异: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而慢性心力衰竭则可能经历数周至数月的渐进性发展过程。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当出现持续性或逐渐加重的心力衰竭症状时,请及时就诊全科医生。
如突然出现或症状急剧加重,请立即拨打999急救电话或前往最近的急诊科。
可用于评估心脏功能的主要检查包括:血液检测、心电图(ECG)和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
病因分析
心力衰竭往往由多种心脏相关问题共同作用引起。
常见致病因素包括:
-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为心脏供血的动脉因脂肪物质沉积(动脉粥样硬化)而阻塞,可能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 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会加重心脏负荷,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 心肌疾病(cardiomyopathy)
- 心律失常(arrhythmias),如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 心脏瓣膜损伤或功能异常
-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与生俱来的心脏结构缺陷
某些情况下,肥胖、贫血、过量饮酒、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主要集中在控制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两个方面。
具体治疗方案取决于致病原因,常见治疗措施包括:
-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戒烟
- 药物治疗: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多数患者需同时服用2-3类药物
- 植入式器械:用于调控心脏节律
- 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心脏移植
治疗需持续终身。当病因可治愈时(如瓣膜修复/置换),可能实现疾病的根本性改善。
疾病预后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进展性疾病,通常会导致患者活动能力的持续下降,并可能最终导致生命危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个体病程差异显著。虽然部分患者可能多年保持病情稳定,但另一些病例可能快速恶化。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