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在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公布的主要研究正在重塑复杂临床场景下心房颤动(房颤)的管理策略。OCEAN试验探究导管消融成功后是否需持续抗凝治疗,为卒中预防和出血风险提供新见解;ADAPT AF-DES与OPTIMA-AF研究探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最佳抗栓方案;CLOSURE-AF则评估左心耳封堵术(LAAC)与药物治疗在高风险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在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OCEAN试验中,对于既往至少一年接受导管消融且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利伐沙班在降低卒中、体循环栓塞或新发隐匿性栓塞性卒中的发生率方面,与阿司匹林相比无显著优势。
研究人员将1284名患者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组(每日70-120毫克)或利伐沙班组(每日15毫克),平均随访三年。主要终点为卒中、体循环栓塞或新发隐匿性栓塞性卒中的复合事件。结果显示:利伐沙班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5例,阿司匹林组为9例;利伐沙班组新发直径小于15毫米的脑梗死发生率为3.9%(568例中22例),阿司匹林组为4.4%(590例中26例)。但利伐沙班组三年内致命或大出血事件(主要安全性终点)发生率显著更高(1.6% vs. 0.6%)。
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士阿图尔·维尔马医学博士在报告结果时表示:“导管消融术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进而减少这种常见心律失常相关卒中风险。鉴于利伐沙班显著增加的出血风险,我们得出结论:该抗凝药在降低此类患者已证实的低卒中风险方面并无优势。现在我们可以告知患者,即使存在中度卒中风险,停用抗凝药可能是安全的。”
同样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ADAPT AF-DES试验表明,对于既往至少一年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房颤患者,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单药治疗在净不良临床事件方面不劣于联合治疗方案。
该试验将960名患者(平均年龄71岁,女性占21%)随机分配至韩国32家医疗中心的NOAC单药治疗组或联合治疗组(NOAC加氯吡格雷)。主要终点(12个月内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卒中、体循环栓塞或大出血及临床相关非大出血的复合事件)在单药治疗组发生46例,联合治疗组为82例。
日本开展的OPTIMA-AF试验比较了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接受一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栓治疗(直接口服抗凝药联合P2Y12抑制剂)后转为单药治疗的疗效,12个月时评估结局。约1000名成年患者参与该试验。
总体结果显示:一个月双联抗栓治疗后转为标准12个月单药治疗,在预防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方面,与持续12个月双联治疗同样有效。此外,接受一个月方案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12个月双联治疗组。
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士园見洋平医学博士在报告结果时指出:“这些结果可增强医生为部分房颤患者开具短期双联抗栓治疗的信心。通过缩短联合治疗暴露时间,我们能在不增加卒中或心肌梗死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许多老年患者严重关注的出血风险。”
德国开展的CLOSURE-AF试验发现,在卒中和大出血高风险的房颤患者中,医生主导的标准药物治疗(包括适用时的抗凝药物)优于左心耳封堵术。
研究首席研究员乌尔夫·兰德梅瑟医学博士表示:“我们预期基于导管的左心耳封堵术效果应与医生主导的标准药物治疗(常使用抗凝药)相当,但本试验中极高出血和卒中风险的老年患者并未呈现此结果。”兰德梅瑟补充说明,左心耳封堵术在低风险患者中效果可能不同,目前其他研究正探索此类患者中标准治疗与封堵术的等效性;此外,针对极高风险患者联合抗凝治疗与封堵术的对比研究也在进行中。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