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冠状动脉疾病中的网织血小板:多维方法揭示促血栓信号通路及新型治疗靶点

Reticulated platelet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unveils prothrombotic signalling and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Oxford Academic

德国英语心血管健康
新闻源:academic.oup.com
2025-09-08 15:06:49阅读时长2分钟642字
冠状动脉疾病网织血小板分子特征信号通路治疗靶点抗血小板治疗GPVIPI3K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

内容摘要

本研究通过整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功能分析,首次揭示了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网织血小板(RPs)的分子特征及促血栓机制,发现GP6、TBXA2R等基因及GPVI/PI3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并证实抑制这些通路可显著降低血栓形成,为开发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摘要

背景与目的

网织血小板(RPs)是具有高度活性和RNA富集特征的血小板亚型,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及抗血小板治疗反应不足相关。然而其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系统解析CAD患者RPs的分子特征及功能表型,并评估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

方法

基于RNA含量和CD41表达从CAD患者血液中分离RPs和成熟血小板(MPs),对同一供体内的RP/MP进行配对比较。通过整合转录组学(RNA-seq)、高维蛋白质组学(质谱流式细胞术)分析,并在独立队列中验证关键发现。功能实验包括: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聚集、体外血栓形成模型、血小板铺展能力测定及磷酸化蛋白信号通路分析。研究数据整合至开放资源平台Platlas。

结果

对95例CAD患者的分析显示:

  1. 分子特征:RPs中GP6(GPVI受体编码基因)、TBXA2R(血栓素A2受体)和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mRNA水平显著升高,发现新型GPVI剪接变异体及RP特异性非编码RNA(包括环状RNA)。
  2. 信号通路:蛋白组学证实PI3K/AKT/SYK通路磷酸化水平升高,活性氧生成增加。
  3. 功能验证:RPs表现出更强的聚集能力、铺展形态及血栓形成募集能力,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或GPVI单抗glenzocimab后,上述效应显著减弱(p<0.01)。

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机制层面阐明RPs的高反应性特征,揭示其独特的分子图谱,确立GPVI和PI3K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这一发现为针对RPs升高的CAD患者开发精准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证据。

图形摘要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见Platlas平台)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