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如今在英国街头与咖啡店一样普遍,这些店铺提供各种适合社交媒体的饮品,口味组合层出不穷。这种源自1980年代的台湾饮料,由红茶、牛奶、糖和耐嚼的木薯珍珠组成,已在全球广受欢迎。但近期发现表明,这种时尚饮品可能需要更严格的审视。
消费者报告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部分珍珠奶茶产品中铅含量较高,这呼应了此前对木薯类食品的担忧。(英国尚未发布类似检测结果。)那些标志性“珍珠”由木薯淀粉制成,而木薯在生长过程中极易从土壤中吸收铅等重金属。
木薯珍珠除污染风险外,还带来其他危害。其淀粉质成分意味着大量摄入可能减缓胃排空——一种称为胃轻瘫的病症——或在某些情况下导致完全堵塞。两者均可引发恶心、呕吐和腹痛,症状在消化功能本就缓慢的人群中尤为严重。即使是少量无害的瓜尔胶(常添加到珍珠奶茶中的增稠剂),若经常饮用也可能导致便秘。
该饮品的成分还影响肾脏健康。2023年,台湾医生从一名20岁女性体内取出300多颗肾结石,她长期以珍珠奶茶代替饮水。某些成分,包括草酸盐和升高的磷酸盐水平,可能促成结石形成。然而,这一极端案例可能反映了异常高的摄入量。对儿童而言,风险更为直接:珍珠可能造成窒息危险——儿科医生已有充分记录。成年人也无法完全避免这种风险。据新加坡媒体报道,一名19岁女子因吸吮部分堵塞的吸管时用力过猛,吸入三颗珍珠后死亡;另一名女子则因旁观者快速行动而幸免于难。
糖分问题
糖分含量引发长期健康担忧。大多数珍珠奶茶含20–50克糖,相当于或超过一罐可口可乐(35克)。台湾一项研究发现,到九岁时,经常饮用珍珠奶茶的儿童患恒牙龋齿的可能性是其他儿童的1.7倍。
在加利福尼亚州,该饮品被视为青少年肥胖流行病的促成因素,但许多年轻人仍对这些风险缺乏认知。
高糖和高脂肪含量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疾病的可能性,而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脂肪肝疾病——这些结果与任何使血糖飙升并促进肝脏脂肪储存的高糖产品相关。
或许最令人惊讶的是,新兴研究表明潜在的心理健康影响。对中国经常饮用珍珠奶茶的儿童的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增加。类似模式也出现在成年人中:一项对中国护士的研究发现,定期饮用珍珠奶茶与焦虑、抑郁、疲劳、职业倦怠和幸福感降低相关,即使在控制其他因素后仍显著。同一研究将较低摄入量与自杀念头减少联系起来,尽管确立因果关系仍较复杂。
奇特的扫描影像
甚至存在一种与饮用珍珠奶茶相关的奇特医疗现象:因其他紧急情况入院的患者扫描影像中会显示木薯珍珠。治疗车祸或阑尾炎患者的医生发现,数十颗珍珠在胃和消化道中清晰可见。这些偶尔会导致诊断混淆,因为它们比周围组织密度更高,具有类似肾结石或胆结石的石质特性。
这并不意味着珍珠奶茶应该被禁止,但它确实表明我们应将其视为偶尔的享受而非日常习惯。若确实享用,建议避免使用吸管。直接从杯中饮用能让你更好地控制,让口腔的感觉受体充分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饮品。
作者简介
亚当·泰勒是兰开斯特大学解剖学教授。
本文根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从《对话》网站重新发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