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身高1米64的年轻女性软软,为追求“好女不过百”,五年内靠暴食后催吐把体重从130斤减到110斤。然而,她不仅面容浮肿、牙齿松动、嗓音受损,还因暴食背上20万元债务。最终,她因神经性贪食症、轻度抑郁和贫血昏倒入院。经治疗后,她迁居广州并坚持戒吐打卡。进食障碍死亡率达5%-15%,这一事件引发了对社会干预机制的讨论。
极端减肥,为何让年轻女孩越陷越深?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纸片人”身材成了主流审美。软软就因前男友拿她和其他女孩作身材对比,产生了病态焦虑,把体重和自我价值划上了等号。而且,她每日花近千元暴食外卖,五年欠下20万债务,陷入“消费-催吐-债务-焦虑”的恶性循环。
极端减肥,身体拉响哪些警报?
极端减肥会带来多方面危害。消化系统首当其冲,胃酸反流易引发胃食管反流病,催吐管还会直接损伤食道黏膜,长期使用甚至可能导致胃穿孔。代谢方面,频繁催吐会造成低钾血症、电解质失衡,诱发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心脏骤停,软软的贫血就是营养吸收障碍导致的。面容和感官也会受影响,面部会因唾液腺肿大出现“催吐包”,牙齿珐琅质被胃酸腐蚀而松动,咽喉黏膜受损会引发吞咽困难和嗓音嘶哑。心理上,催吐初期因体重下降产生的“快感”会让人成瘾,形成暴食-催吐的强迫性循环,还会伴随抑郁、焦虑情绪,影响社会功能,比如软软就失去了歌唱爱好,工作状态也变差。
进食障碍,如何诊断与干预?
神经性贪食症(BN)主要发生在14 - 25岁,女性占比超90%,特征是反复暴食后有清除行为,像催吐、滥用泻药等。诊断标准是每周至少1次暴食 - 清除行为持续3个月,且有失控进食感和体重焦虑。干预方面,医学救治要处理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住院监护心脏功能;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辩证行为疗法(DBT);营养支持则需营养师制定饮食计划,避免极端节食。预防复发要调整环境,远离外卖平台和减肥社交圈,还可以通过运动、正念冥想替代催吐冲动,记录情绪日记追踪触发因素。
全社会行动,守护健康减肥路!
个人若出现呕吐后胸痛、心悸、晕厥,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日常要记录体重、情绪和进食行为,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还可采用“分餐制”,选择高纤维、低GI食物。家庭中,家属不要指责,要关注情绪需求,限制有暴食倾向者的大额消费。政策上,要禁止社交媒体传播危险减肥信息,中学开设身体形象课程,三甲医院设立进食障碍专科门诊并纳入医保,社区卫生中心提供免费筛查。
软软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解决极端减肥问题需个体、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摒弃单一审美,守护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