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汉大学医学生孙毅杰在航班上救助突发症状乘客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当时,孙毅杰乘坐从武汉飞往新疆的航班,听到机上紧急寻医广播后,立刻前往查看。他发现一名二十多岁的女生靠在座椅上,脸色苍白、双手颤抖,还伴有头晕、手指发麻、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等症状。孙毅杰迅速通过基本的体格检查和简单仪器为女生测量血压、查血氧饱和度,并建议其低流量吸氧、平卧。在他的帮助下,女生的情况逐渐好转。然而,这一善举却引发了舆论争议,网友们既有对他临危不乱、见义勇为的称赞,也有质疑其“临床知识匮乏、没有执业资格”的声音。对此,孙毅杰表示自己的操作只是基本急救常识,不涉及处方权或特殊医疗行为,且他实施救助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此次救助属于见义勇为或紧急救助范畴,他的处理也得到了急诊导师的肯定。
急救措施的科学依据与公众认知差距
- 公众认知问题:公众对急救存在诸多误解。一是对“基本急救”与“医疗行为”的界限模糊,很多人觉得孙毅杰测量血压、让患者吸氧等操作需要执业资格,实际上这些属于非侵入性急救手段。二是多数人症状识别能力不足,无法快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吸氧或平卧,容易延误黄金救助时间。三是法律认知偏差,部分人认为非专业人士救助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但《民法典》第184条的“好人条款”保护善意救助者。
- 解决方案:要科普急救常识,比如低流量吸氧能缓解缺氧,平卧可促进血液回流,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其科学原理及适用场景。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强调“好人条款”的免责保护,消除公众顾虑。还应推广急救技能培训,社区、学校可开展心肺复苏(CPR)、AED使用等基础急救课程。
非专业救助的法律边界与道德责任
- 问题分析:法律层面存在争议,执业资格是否为救助必要条件,《医师法》与《民法典》中关于紧急救助的条款有差异。道德上也有困境,公众过度依赖“专业性”易导致“旁观者效应”,延误救助时机。而且在航班等特殊场景,专业医护人员未必在场,普通人需承担“第一响应人”角色。
- 解决策略:明确法律框架,区分“医疗行为”与“急救措施”,确定非专业人士可操作的急救范围,如止血、体位调整等。引导社会舆论,倡导“救人优先”原则,减少对救助者的苛责。医疗机构要主动参与急救知识宣传,打破“只有医生才能救人”的刻板印象。
急救教育普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案
- 现存问题: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远低于欧美国家,教育资源匮乏。传统课堂培训参与率低,教育形式单一,需结合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趣味性。部分地区虽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但缺乏标准化考核机制,政策执行断层。
- 具体措施: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基础层面向全民普及“黄金四分钟”急救知识,如窒息处理、外伤包扎;进阶层针对学生、职场人群开展AED使用、创伤急救模拟训练。利用技术赋能,开发急救技能VR模拟系统,通过游戏化学习提升参与度。推动政策保障,将急救培训纳入驾驶证考试、企业员工年度培训等强制性场景,扩大覆盖面。 该事件凸显了急救知识普及与法律保障的短板,孙毅杰的善举不应被“资格”争议掩盖,呼吁大家以科学态度看待急救行为,医疗机构主动科普,政府完善急救教育立法,大家也要主动学习基础急救技能,做生命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