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暖心急救事件引发关注。2025年10月27日上午,56岁的河南郑先生在武汉阳逻街突发剧烈胸痛,拦下私家车求助。车主火速送其到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仅用时20分钟。医院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虽郑先生起初犹豫手术,但在医生和车主劝说下同意。心血管团队70分钟完成介入治疗,成功植入支架,车主守候至手术成功才默默离开,郑先生术后恢复良好。
急性下壁心梗多凶险?黄金90分钟揭秘!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十分凶险,它是由冠状动脉血栓或斑块破裂,致使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发心肌缺血坏死。而且下壁心梗可能伴随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医学上有“黄金90分钟”救治窗口的说法,每延迟30分钟,死亡风险增加7.5%;发病120分钟后,约半数心肌细胞会出现不可逆损伤。郑先生从入院到血管再通仅70分钟,处于最佳救治区间,避免了大面积心肌坏死和心源性猝死风险。《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D2B)为95分钟,武汉胸痛中心通过绿色通道将此缩短至70分钟以下,显著提升了患者存活率。
急性心梗救治难?这些阻碍是元凶!
急性心梗救治存在诸多阻碍。首先是症状误判,典型症状如持续胸痛、左臂麻木、冷汗等,可能被误认为胃痛或疲劳,像郑先生初期可能就因疼痛耐受未及时求医。其次是决策延迟,患者对介入手术风险担忧、家属沟通耗时、经济顾虑等,导致平均延误时间达1 - 3小时,郑先生因家属远在河南,医生需远程沟通决策,加剧了时间压力。此外,急救资源利用不足,仅35%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多数选择私家车送医。案例中车主虽缩短了交通时间,但未使用专业急救设备(如AED)或实时传输心电图数据,存在潜在风险。对比发达国家,德国公众急救培训普及率达60%,我国仅12%,院前死亡率因此高出40%。
如何提升心梗救治成功率?这几招超有用!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分层干预方案。公众教育方面,要强化症状识别训练,推广“胸痛持续15分钟 + 冷汗/恶心”快速判断法,结合短视频平台传播典型病例;明确“立即拨打120→保持患者静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有)”的黄金三步,禁止随意搬动患者。医疗资源整合上,优化胸痛中心网络,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救护车配备移动心电图设备,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达”;通过5G技术实时传输患者数据至医院,缩短术前沟通时间。社会互助机制方面,普及急救技能培训,将心肺复苏(CPR)与AED使用纳入社区教育,重点覆盖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等高频接触群体;设计奖励制度,对参与急救的非专业人员提供保险保障,如武汉市拟试点“好人法”免责条款。 掌握心梗预警信号,参与急救培训,优化救治环节,为心梗患者争取更多生存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