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阳光炽热而浓烈,却也带来了恼人的乏力感。近期多地处于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中,不少人都感觉浑身没劲儿、容易犯困,这种情况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夏季因疲劳就诊的比例较其他季节上升了15%。由此可见,夏季乏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科学地去应对它。
夏季乏力的科学成因解析
温度与代谢机制
高温天气下,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会持续处于激活状态。《环境医学》的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在30℃以上时,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会提升8%-12%。这意味着身体需要额外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体温,就像汽车在爬坡时需要更多的汽油一样。长时间处于这样的高代谢状态,身体的能量被不断消耗,人自然就容易感到乏力。
电解质失衡影响
夏季出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出汗也会导致钠、钾等电解质的流失。有对比实验数据显示,在高温环境下,每小时出汗会流失0.5 - 1g钠。钠、钾对于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一旦它们的含量不足,就会导致肌肉无力,让人感觉浑身软绵绵的,提不起精神。
湿气与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夏季湿气重,湿邪容易困脾,从而导致“气虚”。《黄帝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泻”的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来看,脾虚会引发能量代谢障碍。当脾的功能受到影响时,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就会出现问题,能量的产生和利用也会受到阻碍,进而出现乏力的症状。
睡眠质量下降
高温天气还会干扰人体褪黑素的分泌。睡眠医学协会的数据显示,夏季失眠率较冬季高23%。由于褪黑素分泌受到影响,浅睡眠比例增加,人们很难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睡眠质量大打折扣。睡不好觉,第二天自然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常见误区与伪科学辟谣
误区1:过度依赖冰饮降温
很多人在夏天喜欢喝冰饮来降温,但实际上,过度依赖冰饮是一个误区。有对比冷热饮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冷饮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内脏虚寒。当我们喝下大量冷饮时,胃肠道的血管会突然收缩,影响消化功能,还可能导致内脏的血液循环不畅,加重身体的不适。
误区2:依赖咖啡提神
咖啡是很多人提神的首选,但长期依赖咖啡并不是一个好办法。WHO关于咖啡因耐受性的研究指出,咖啡因虽然能短暂提升多巴胺,让人感觉精神振奋,但长期使用会加剧神经疲劳。一旦身体对咖啡因产生了耐受性,就需要摄入更多的咖啡才能达到相同的提神效果,这样反而会让神经更加疲惫。
误区3:盲目进补高热量食物
有些人认为夏季乏力是因为身体缺乏能量,于是盲目进补高热量食物。然而,高糖饮食会引发血糖骤升骤降,反而加剧疲倦。胰岛素抵抗与疲劳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当我们摄入过多的高糖食物时,身体需要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这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使人感到更加疲倦。
阶梯式解决方案与实操指南
基础层:环境与作息调整
- 优化睡眠:建议大家在22:00 - 23:00入睡,卧室温度控制在26℃以下。为了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采用睡前1小时脱离电子设备的“渐进式放松方案”。比如,在睡前1小时关闭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泡个热水澡,听听舒缓的音乐,让身心逐渐放松下来,更容易进入甜美的梦乡。
进阶层:饮食调节方案
- 推荐“3 - 2 - 1抗暑餐盘”:即3份蔬菜、2份优质蛋白、1份全谷物。例如,可以选择番茄鸡蛋糙米饭搭配黄瓜和绿豆汤。蔬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全谷物则能提供持久的能量。
- 电解质补充:可以自制椰子水 + 柠檬 + 少量盐的饮品。与市售运动饮料相比,这种自制饮品的钠钾比例更加合理。椰子水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柠檬可以增加饮品的口感,少量盐则能补充出汗流失的钠。
中医调理法
- 气虚人群:对于气虚人群,可以制作白术10g + 黄芪15g + 红枣3颗的养生茶。将这些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 - 40分钟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发热、阴虚阳亢者不宜饮用。
- 穴位按摩: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三指处,按压3分钟/次,每日3次。按压内关穴可以调节气血、宁心安神,缓解乏力症状。
特殊人群针对性建议
办公室人群
办公室人群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容易出现身体疲劳。建议每90分钟进行“微激活”,比如进行颈肩拉伸和脚趾抓地练习。颈肩拉伸可以缓解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紧张,脚趾抓地练习则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体弱老年人
体弱老年人在夏季运动时需要格外注意。建议晨练时间控制在6:00 - 8:00,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170 - 年龄)×80%为标准。这样可以避免在高温时段运动,减少中暑和其他意外的发生,同时也能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预警信号与就医指南
如果出现以下4类症状,应立即就医:持续3周以上乏力、伴随心悸、体重骤降、夜间盗汗。《内科急诊分册》的诊断标准也明确指出,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出现严重问题的信号。此外,还为大家提供了“疲劳自测表”,包含睡眠质量、运动耐受度、情绪状态等5项指标,并标注了风险分级阈值。大家可以根据自测结果,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夏季疲劳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的。我们要遵循“环境适应 + 科学调理”的双重路径,建立“小步渐进”的改善习惯。比如,先调整一项饮食选择,再增加10分钟的每日拉伸。这样逐步改善,才能避免因急于求成而引发二次疲劳。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夏天摆脱乏力的困扰,拥有健康活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