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9月进一步优化医保药品目录执行细则,针对“新上市药品不能报销”这一谣言进行了有力澄清。通过动态调整机制,2025年新版目录新增91种药品,其中有26种抗癌药。部分药品获批后不到一年就被纳入医保,大大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及性。比如针对肺癌的舒沃替尼片,它填补了近20年的治疗空白,客观缓解率达61%。经过医保谈判降价后再叠加报销,患者自付费用降低至原价的10%-30%,这一改革彻底打破了“新药难进医保”的刻板印象,凸显了政策对创新药的保障力度。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如何高效运作并造福患者?
医保目录每年都会进行调整,通过谈判引入临床必需、疗效显著的新药,尤其关注近五年内获批且填补治疗空白的药品。在2025年新增药品中,肿瘤用药占比28.6%,覆盖了肺癌、乳腺癌等高发癌种。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超60%。效率提升也是一大亮点,依沃西单抗注射液在获批当年就进入了目录,这充分体现了“以量换价”的谈判效率。企业需要签署供应协议,以确保药品的可及性,若违反规定将退出目录,从而保障政策能够切实落地。患者受益十分明显,以某肺癌靶向药为例,医保谈判前月费用高达3万元,谈判后降至1.05万元。职工医保报销80%后,患者仅需自付2100元。对于年治疗费用超30万元的重症患者,叠加大病保险二次报销,自付比例可降至10%以下。
抗癌药报销政策优化:特殊群体保障几何?
报销比例大幅提升,职工医保对谈判抗癌药的报销比例达到85%-90%,居民医保也在70%以上。部分地区对儿童肿瘤和罕见病用药实施倾斜政策,浙江就将儿童白血病用药自付比例控制在20%以内,极大地减轻了家庭负担。精准医疗也得到了有力支持,2025年政策明确将基因检测费用纳入医保报销(不低于50%)。例如,EGFR突变检测费用降低后,患者能够更精准地选择舒沃替尼等靶向药,提升治疗效果。“双通道”机制确保医院与药店同步供药,避免了“药进目录却买不到”的情况。医保部门联合药企强化供应监管,保障药品可及性,减少患者因缺药延误治疗的状况。
异地就医与多层次保障:未来方向在哪?
异地结算变得更加便利,患者完成异地就医备案后,可直接结算医保报销部分,减少了垫资压力。比如跨省治疗的肿瘤患者,无需全额自费后再回参保地报销,流程的简化大大提升了就医体验。大病保险发挥着兜底作用,针对年治疗费用超30万元的重症患者,大病保险二次报销比例达90%,形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有效避免了因病致贫。医保改革正从“保基本”转向“保精准”,通过动态准入、分级报销等措施,优先支持突破性创新药。未来,将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探索商业保险与医保的衔接,进一步扩大受益群体。
2025年医保改革通过机制创新与政策优化,切实回应了“新药难报销”的社会关切,让患者能够更快用上救命药,且负担大幅降低。国家医保局强调,未来将继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药加速准入,同时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确保医疗改革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