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是治疗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的关键方法,能帮患者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给不少原本没希望的人带来活下去的可能。从全球情况看,大约60%的骨髓移植用在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比如白血病)或非恶性重病(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上。
再生障碍性贫血:让骨髓重新“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彻底停止造血了,这时候骨髓移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研究发现,如果是35岁以下的重型再障患者,而且有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也就是配型)完全相合的兄弟姐妹捐骨髓,移植成功率能到85%。不过做之前得先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好不好,还要用预处理方案把体内异常的免疫反应清掉,给新的造血干细胞腾地方“扎根”。
白血病:三重作用帮患者“灭癌”
对于高危的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能起三个作用:第一,用高强度化疗把剩下的白血病细胞清干净;第二,移植健康的干细胞,让身体重新长出正常的血;第三,利用移植物自带的“抗白血病效应”,把那些看不见的微小病灶也灭掉。现在做移植的高危患者,5年生存率能有40%-50%,但要盯着有没有“移植物抗宿主病”这种并发症,不然会影响恢复。
淋巴瘤:自体移植+联合治疗,帮难治患者“续命”
如果是复发或者很难治的B细胞淋巴瘤,用自己的干细胞移植(自体移植)能让60%的患者长期不复发。现在研究最多的是把CAR-T疗法和移植连起来用,这样难治的患者完全缓解的概率能升到70%。不过治疗时机特别重要,得在病情比较轻、癌细胞少的时候做,效果才最好。
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仍是“标准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出问题了,目前自体干细胞移植还是标准治疗方法。最近研究发现,用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加上移植,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能超过10年。做完移植后还得继续做维持治疗防止复发,而且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量身定制。
要不要做移植?看这三个关键
要不要做骨髓移植,得看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年龄不是绝对的,主要看器官功能好不好,就算80岁,只要评估过身体能扛住,也可能受益;第二,供体不再只限于兄弟姐妹全相合了,半相合(比如父母、子女)或者脐血都能用来移植,找供体比以前容易多了;第三,一定要早做,早期移植的成功率比晚期“挽救性”移植高3倍。
移植后怎么管?三个阶段要盯紧
做完移植后的管理分三个阶段:前100天要严格防感染,比如住层流病房(能过滤细菌病毒的房间)、吃灭菌处理的食物;之后是免疫重建期,要定期查T细胞、B细胞的恢复情况——这俩是免疫系统的“主力”;长期随访的时候,要注意有没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还有会不会得新的肿瘤。最近研究发现,调节肠道菌群能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降25%,这对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
总的来说,骨髓移植虽然是一项复杂的治疗,但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能帮到的患者越来越多。不管是选供体、定时机还是术后管理,都得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对需要做移植的患者来说,早了解、早准备,配合医生治疗,就能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