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了解它的分期、筛查方法、手术准备、特殊人群管理和监测要点,能帮我们更好应对这种疾病。
一、结直肠癌的分期:看清病情进展的“地图” 结直肠癌的分期就像一把“疾病钥匙”,能帮我们明确病情发展程度。常用的TNM分期从三个维度评估:肿瘤往肠壁里浸润的深度(T)、有没有转移到附近淋巴结(N)、有没有扩散到肝、肺等远处器官(M)。早期肿瘤只局限在肠壁黏膜层,中期会侵犯到肌层,还可能转移到附近淋巴结,晚期则会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远处器官。数据显示,早期局限性病变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85%-92%,但如果已经远处转移,生存率会降到10%-15%。不过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部分晚期患者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也能长期生存。
二、筛查:用简单方法找出早期信号 粪便潜血检测是常用的初筛工具,但阳性结果不一定就是癌,得结合实际情况解读。它通过化学显色原理识别消化道的微量出血,但有15%-20%的假阳性可能——比如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痔疮出血,甚至吃了动物肝脏都可能让结果变“阳”。如果连续两次检测阳性,建议进一步做肠镜检查;联合粪便DNA检测能把腺瘤检出率提高到87%。40岁以上人群推荐每年做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测,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筛查。
三、手术准备:做好这些能降低风险 手术前要遵循标准化流程:前3天开始吃低渣食物,每天纤维摄入量控制在10克以下;手术前8小时不能吃固体食物,2小时不能喝水。肠道清洁一般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分几次口服,必要时配合磷酸钠盐灌肠,能提高肠道清洁度。抗生素要严格按指征使用,研究显示ASA评分Ⅰ-Ⅱ级的患者,术前规范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术前营养支持也很重要,如果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要补充支链氨基酸;血红蛋白低于100g/L,需要先纠正贫血。
四、特殊人群:术前需要特别调整 糖尿病患者术前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10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8-12mmol/L;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人,要根据血栓风险分级调整用药方案。研究证实,术前补充足够蛋白质、维生素B12和锌元素的营养方案,能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28%。
五、监测:建立“预警体系”早发现问题 结直肠癌的监测要建立三级预警体系:一级预警针对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粪便潜血;二级预警针对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三级预警针对已发现腺瘤或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需根据病变程度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如果出现连续2周以上排便习惯改变、大便隐血持续阳性、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信号,要提高警惕。诊断时需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病理活检结果综合判断。
六、治疗:精准方案提高生存希望 现在治疗强调“精准医疗”,方案要根据分期、肿瘤分子标志物(如KRAS、NRAS、BRAF基因是否突变)和患者整体状况制定。早期患者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期需联合辅助化疗,晚期则需综合靶向治疗(如针对EGFR、VEGF靶点的药物)和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研究显示,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能帮约5%的患者判断是否适合免疫治疗,预测治疗获益。
结直肠癌并不可怕,从定期筛查到规范治疗,每一步都有科学方法可循。重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遵循医生建议做好全程管理,就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