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健康问题,但不少人对它有误解——以为贫血就是“血少了”,其实不是。贫血的核心是血液里的血红蛋白不够——血红蛋白就像负责运输氧气的“快递员”,它不够的话,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都会缺氧,比如心脏要跳得更快来代偿,脑子会因为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贫血的根源,和红细胞的数量、质量密切相关。
贫血的三个主要原因
1. 营养没吃够
铁是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缺铁会直接影响血红素合成(血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生长发育”的关键——缺了它们,红细胞的DNA合成会出问题,导致红细胞长得又大又不成熟(这种叫巨幼细胞性贫血)。
从食物吸收来看,动物性铁(比如红肉、动物肝脏里的铁)吸收率高,能到15%-35%;而植物性铁(比如菠菜、豆类里的铁)吸收率不到5%。想提高植物性铁的吸收,记得搭配维生素C——比如吃黑木耳(含铁高)配甜椒(含维生素C多),维生素C能把难吸收的三价铁变成好吸收的二价铁,吸收率能从5%升到12%。
2. 基础病“连累”的
有些贫血是基础病引发的:比如慢性肾病患者,因为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少了(这种激素能“命令”骨髓造红细胞),红细胞长得慢,就会贫血;再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类自身免疫病,炎症因子会打乱铁的代谢,让铁“藏”在肝脏、脾脏里用不上,导致慢性病性贫血。这类贫血往往会伴随基础病的症状,比如肾病患者的腿肿、尿泡沫多,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关节痛。
3. 造血功能“罢工”了
如果骨髓里负责造血的细胞出问题,也会贫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少),因为骨髓里的造血细胞比例比正常人低;再比如白血病这类血液系统恶性病,异常细胞会挤占骨髓的“造血空间”,让正常红细胞没法生长。这类贫血比较严重,确诊得做骨髓穿刺(取一点骨髓细胞在显微镜下检查)。
怎么自己识别贫血症状
看皮肤黏膜——最直观的信号
- 睑结膜发白:翻开眼皮,里面的黏膜如果比正常人(淡粉色)更白,准确性有82%,是贫血的典型表现;
- 甲床充盈慢:按一下指甲尖,甲床会变白,松开后如果超过3秒才恢复红色,说明身体在代偿缺氧;
- 反甲(匙状甲):长期缺铁会让指甲变“凹”,像勺子一样,这是因为缺铁影响了指甲的角化。
看心脏——跳得快是信号
中度贫血患者里,67%的人安静时心跳会超过100次/分(正常是60-100次/分);运动后血氧饱和度下降超过5%(比如平时血氧98%,跑步后降到93%以下),也提示可能贫血。
看脑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贫血会让大脑缺氧,表现为: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只有正常人的60%(比如工作10分钟就忍不住分心),短期记忆力下降约30%(刚说的事转身就忘);严重的话,视网膜缺氧会导致视力模糊、眼前发黑。
营养干预:吃对了能补回来
补铁——选对食物是关键
- 动物性铁:每天吃25-50克红肉(比如猪肉、牛肉),动物肝脏每周别超过300克(比如一次50克,一周6次),避免过量摄入胆固醇;
- 植物性铁:优先选黑木耳(每100克含97毫克铁)、黑芝麻(每100克含22.7毫克铁),搭配维生素C(比如甜椒、橙子)一起吃,能提高吸收。
补维生素——要“协同作战”
- 维生素B12:多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比如深海鱼(每周150克,比如三文鱼、鳕鱼)、鸡蛋(每天1-2个)、牛奶(每天300毫升);
- 叶酸:多在深绿色蔬菜里,比如芦笋(每100克含52微克)、西兰花(每100克含63微克),别煮太久——叶酸怕热,煮10分钟会流失30%以上,最好快炒或水焯1分钟。
预防贫血:这4点要做好
- 特殊人群定期查:育龄女性(月经会流失铁)每半年查一次铁储备;60岁以上老人(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把铁储备加到年度体检里;
- 做饭用铁锅:用铁锅炒菜能让食物里的铁增加1-2毫克/100克,比如炒青菜时,铁锅会释放一点铁到菜里;但要注意油温别超过180℃(别把油烧到冒烟),避免维生素C流失;
- 喝茶避开吃饭:茶叶里的鞣酸会和铁结合,影响吸收,所以喝茶和吃饭要间隔90分钟以上;咖啡里的咖啡因不影响铁吸收,不用太担心;
- 运动促进循环: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能提高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约8-10%),缓解贫血导致的乏力、头晕。
这些情况一定要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别拖,赶紧去血液科:
- 血红蛋白连续3个月下降超过10g/L(比如上个月120g/L,这个月110g/L,下个月100g/L);
- 补铁1-2个月后,血清铁蛋白还是没到20ng/ml(说明补铁没补进去,可能有吸收障碍或其他疾病);
- 出现特殊症状:比如吞咽困难、舌头变光滑(舌乳头萎缩)、指甲严重凹陷;
- 家族史:家里有人得过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医生怎么查贫血?
一般流程是:
- 先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看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网织红细胞(新生红细胞)的比例——如果网织红细胞高,说明造血活跃(比如缺铁性贫血);如果低,说明造血功能差(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 查铁代谢四项:包括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判断是不是缺铁性贫血;
- 查维生素B12+叶酸:排除巨幼细胞性贫血;
- 骨髓穿刺:如果前面的检查都找不到原因,可能需要做骨髓穿刺——取一点骨髓细胞(从髂骨或胸骨抽),在显微镜下看造血细胞的情况,明确是不是造血功能障碍(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总之,贫血不是“小毛病”,但也不用怕——大部分贫血是可防可治的:比如缺铁性贫血靠吃红肉、补铁(加维生素C)就能好;巨幼细胞性贫血补维生素B12和叶酸就行。但如果是造血功能障碍或基础病引发的贫血,得早发现早治疗。平时注意饮食均衡、定期监测,出现警示症状及时就医,就能把贫血的影响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