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作为人体循环系统的“动力泵”,它的电信号系统稳不稳,直接影响全身血液供应。根据《中国心律失常诊疗报告》,成人房颤患病率达1.6%,80岁以上人群心律异常检出率更是高达20%。这类问题通常表现为心慌、乏力这类不太典型的症状,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心脏的电生理系统是个精密网络,由窦房结、房室结及传导束组成,正常窦性心律每分钟跳60-100次。当电信号传导异常时,主要有三类表现:
- 快速性心律失常:比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电信号“绕圈跑”会让心率突然跳到150-250次/分钟。这会导致心室来不及装满血,每跳一次泵出的血少40%-60%,进而引发脑供血不足,表现为突然心慌,还伴着头晕、乏力。
 - 缓慢性心律失常: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基础心率常常低于40次/分钟,心脏泵血不够会让全身器官“缺血”。长期心动过缓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运动一会儿就累得慌之类的问题。
 - 不规则心律失常:比如房颤发作时,心房电活动乱得厉害,每分钟能跳350-600次,心房的电信号乱传会让心室跳得没规律。研究发现,房颤会让心脏泵血减少15%-25%,还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栓塞风险。
 
这些电信号异常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严重心动过缓还可能诱发阿斯综合征(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现在的诊疗体系有这些监测与干预方法:
- 常规监测:静息心电图能识别基础心律失常类型,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智能手机心电图设备,可辅助捕捉偶尔发作的异常。
 - 动态评估: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记录日常活动中的心律变化,运动负荷试验能帮着找出平时没表现出来的电信号问题。
 - 精准治疗: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能精准定位0.1毫米大小的异常传导路径,用导管消融术治疗房室结双径路等类型心律失常,成功率可达90%。
 
预防心律失常要抓住三个关键:晨起测静息心率(建议保持50-80次/分钟);控制餐后血糖(若餐后血糖超过8.0mmol/L,心律失常风险会上升);睡前注意补充电解质(比如让血钾维持在3.5-5.0mmol/L之间)。特殊人群还要多留意:每天咖啡因摄入超过200mg(大概一杯多咖啡)可能诱发房性早搏;运动员要警惕过度训练导致的窦性停搏。
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持续心慌伴意识模糊、胸痛一直不缓解、呼吸困难且血氧饱和度(指夹式仪器测的数值)低于95%。特别提醒:非专业人员别自行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如Ⅰ类药可能引发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基础心电图检查,运动员或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应增加运动心电图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