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持续性咳嗽、胸闷气短、心口刺痛,还会浑身乏力。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我国35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一直在上升;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科学的饮食管理能有效改善预后。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实践也表明,营养干预对维持心脏功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电解质平衡调控
很多心衰患者会用利尿剂,这类药物容易让身体流失钾;有研究发现,血钾每降低0.5mmol/L,心律失常的风险会增加1.7倍。每天吃2根香蕉或者300g土豆,它们含有的天然钾能帮助维持心肌的正常电活动。烹饪方式会影响钾的吸收,烤土豆比煮土豆的钾吸收更好,能高23%左右,但要注意别吃太多。
抗氧化营养素管理
维生素C能帮中性粒细胞更好发挥作用,维生素E能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天吃400g混合的水果和蔬菜,这样能让体内的炎症因子IL-6降低18%左右。可以用“彩虹饮食法”搭配不同颜色的蔬果:红色的番茄(有番茄红素)、紫色的甘蓝(有花青素)、黄色的甜椒(有β-胡萝卜素),这样能形成多维度的抗氧化保护。
心肌修复营养支持
ω-3脂肪酸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它能让心衰患者的住院风险降低25%。蛋白质摄入可以遵循“3:2:1”模式:3份白肉(比如鸡胸肉、鱼肉)、2份植物蛋白(比如豆腐、豆制品)、1份红肉(每月最多吃2次)。用橄榄油低温炒菜,能尽量保留里面的营养。
肠道-心脏轴调节
膳食纤维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影响心脏健康;有研究发现,便秘的人血清内毒素水平比正常人高42%。每天要吃够25g膳食纤维,大概是1根玉米、1片全麦面包加200g西兰花的量。吃纤维多的食物时要多喝水,不然容易肠胃不舒服。
科学饮食实施原则
- 钠钾平衡方案:每天钠(比如盐)的摄入量要控制在5g以内,钾要吃到2.6g以上,大概保持钠:钾=1:0.5的比例。
 - 能量供给标准:能量摄入要看活动量:不怎么动的话,每公斤体重每天吃25-30kcal;活动多的话,加到35-40kcal;其中蛋白质提供的能量要占总能量的15-20%。
 - 液体管理策略:如果有水肿,每天的液体量按“前一天的尿量+500ml”来控制;没有水肿的话,每天喝1500-2000ml,分8次小口喝。
 
欧洲心脏病学会2023年的指南里特别强调,饮食调整要和规范治疗配合着来。如果出现晚上突然呼吸困难、脖子上的静脉鼓起来等情况,要及时去做心脏彩超检查。饮食方案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