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胸口出现像被石头压着一样的疼痛,还连带着后背一起疼时,往往是心血管系统发出的“求救信号”——心脏可能出了问题,需要赶紧找医生检查和处理。
胸痛的典型表现,别错过这些信号
心脏问题引起的胸痛(医学上叫“心源性胸痛”)有几个容易识别的特点:据统计,约75%的患者会觉得胸骨后面像被重物挤压,超过一半的人疼痛会“串”到左肩或后背,还有30%左右会出现心慌、出汗等身体反应。这种疼痛通常在用力(比如爬楼梯、提重物)后加重,休息一会儿能缓解,但如果疼了超过15分钟还没好,就得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还要注意特殊情况:有些糖尿病患者可能不会明显胸痛,只会觉得胸闷或者像消化不良,这也是心脏缺血的表现,千万别忽视。
医生怎么判断?看这三个关键点
医生诊断时会重点关注三点:一是疼痛持续时间——如果超过10分钟,可能说明心肌还在缺血;二是疼痛扩散的位置——如果疼到左臂、下巴,和神经传导的特点有关;三是疼痛强度的变化——比如越来越疼,可能提示血液循环情况变糟。不过光靠症状不够,还得结合心电图和抽血查心肌标志物的结果,才能确诊。
遇到疑似症状,立刻这么做
万一出现胸口压着疼、连带着后背疼的情况,得马上按这几步来:第一,立刻停下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减少心脏的耗氧量;第二,找个半坐半躺的姿势(比如靠在沙发上),能让血液循环更顺畅;第三,如果需要用硝酸甘油,一定要按医生之前说的方法用。研究发现,规范处理能有效缓解症状,但连续用的话得有医生监控。如果症状一直不缓解,赶紧打120叫急救车。
现在治心脏问题,有这些方法
现在治疗心脏问题有多层级的方案:比如用抗血小板和抗凝的药物联合治疗,或者用介入手术(比如血管成形术)把堵的血管打通,严重的可能需要做外科手术重建血管。最新研究显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具体用什么药,得由心内科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定。
长期防心脏问题,抓这三个核心
预防心脏问题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把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防止血管里“长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第二,规律做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改善心脏功能;第三,多留意身体变化,早发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早处理。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心血管风险评估,血脂怎么管,得根据每个人的风险情况定具体目标。
最后要记住,遇到持续的胸背疼痛,得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要立即休息,要按医生说的用药,要赶紧找专业医疗帮助;不要勉强活动(避免加重病情),不要自己随便转院(怕耽误治疗),不要等着观察(别错过最佳救治时机)。现在的心脏康复已经形成了“急性期救治、康复期管理、长期预防复发”的全周期管理模式,早期干预能大大改善恢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