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个日夜工作的“发动机”,里面有个“天然起搏器”叫窦房结,负责让心跳规律又稳定。但有时候,心房或心室会“乱发信号”,导致额外的心跳——这就是早搏;而心绞痛不一样,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堵了,心肌缺血引发的。这俩是心脏的两种不同“警报”,别混为一谈——临床上很多早搏患者做冠脉造影,结果都是正常的,说明它们压根不是一回事。
早搏的“难受”:多是心理在作怪
频繁早搏确实会让人觉得心悸、胸闷,但这些不舒服大多和自主神经太敏感有关。研究发现,焦虑会让患者更觉得早搏难受——要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情绪,有些患者的早搏次数都少了。所以,除了关注心脏本身,心情好不好也很影响感受。
心绞痛的“真凶”:血管堵了才是关键
心绞痛的根儿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里的脂质斑块越积越多,会慢慢堵着给心肌供血的通道。当心肌需要的氧多了(比如运动、激动时),而供血又跟不上时,就会胸痛。管好血压、血脂、血糖这“三高”,能有效预防心绞痛。中老年人可以定期做颈动脉超声,提前看看血管有没有硬化。
应对办法:分清楚轻重缓急
如果是偶尔早搏,试试这些不用吃药的办法:每天做几次深呼吸,每周规律动一动(比如散步、打太极),多和人聊聊天——这些能帮着稳定神经,减少早搏。要是早搏频繁,得找医生评估;如果需要吃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得听医生的,同时定期做动态心电图监测。
该去医院时别犹豫:抓住关键检查
要是出现胸痛,赶紧去做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这能快速判断是不是心绞痛。早搏患者要定期复查心脏彩超,重点看射血分数(心脏泵血能力)有没有变化。现在有可穿戴的心电监测设备,能方便跟踪心脏节律,但数据得让医生解读,自己别瞎猜。
学会管自己的心脏:建个“健康档案”
建议成年人定期查这些关键指标:静息心率(正常60-100次/分钟)、血压变化(要测晨起和晚上的血压)、早搏的动态监测结果、血脂四项(重点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看近三个月血糖控制得怎么样)。坚持跟踪这些数据,能早发现心脏的“小问题”。
心脏的“警报”有不同类型:早搏是“信号乱了”,心绞痛是“血管堵了”。不管是哪种,都要科学应对——偶尔早搏不用慌,调整生活习惯就行;心绞痛得重视血管养护;有症状赶紧找医生,定期查指标。把心脏的“健康档案”建起来,才能让它稳稳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