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胸痛伴随左肩放射痛、压迫感及冷汗等症状时,很可能是心脏发出的“红色警报”——这种情况叫心绞痛,本质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引起的。
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超过80%的心绞痛发作都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 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导致血管弹性下降;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4倍,且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8%;
- 血脂异常: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过4.9mmol/L时,冠状动脉狭窄风险显著增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约30%的患者发作时没有典型胸痛表现,容易被忽视。
标准化诊断流程
怀疑是心绞痛时,医生一般会采用以下检查方法:
- 静息心电图:胸痛发作时检查,可发现ST段压低等缺血性改变,诊断准度达85%-90%;
- 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能捕捉日常活动中的短暂缺血事件;
- 运动负荷试验:在严密监护下进行平板运动测试,通过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缺血表现;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室壁运动协调性,检测是否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精确判断病变部位和程度。
诊断标准解读
根据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典型心绞痛需符合三个特征:
- 疼痛特征:胸骨后有压迫感,可放射至左肩、下颌;
- 诱发因素:体力活动、情绪应激、寒冷刺激等;
-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5-10分钟缓解。
急性发作处理原则
- 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坐下或躺下均可),降低心肌耗氧量;
-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按照医生指导使用;
- 紧急医疗救助:持续胸痛超过10分钟,应立即呼叫急救系统。
二级预防策略
- 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晨起血压波动期避免剧烈活动;
- 血糖管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 血脂干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1.8mmol/L(极高危患者<1.4mmol/L);
- 生活方式调整:每周进行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40分钟),戒烟限酒;
- 定期随访:每3个月监测血脂、血糖,每年复查心脏彩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约35%患者首次发作心绞痛时,可能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当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还伴随大汗、呕吐等症状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