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与机制
二甲双胍源自山羊豆(Galega officinalis)植物,自1950年代在欧洲获批治疗2型糖尿病,1995年通过美国FDA认证。作为双胍类药物,其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发挥作用。阿肯色大学医学科学分校心脏病学部主任贾瓦哈尔·梅塔(Jawahar Mehta)教授指出,最新研究揭示该药能激活腺苷单磷酸蛋白激酶(AMPK),调控能量代谢并可能辅助减重,同时可减少活性氧物质生成,解释其心脏保护效应。
多维度健康效益
加州纽波特海滩Hoag家族癌症研究所医学肿瘤学家大卫·本杰明(David Benjamin)博士表示,针对50岁以上人群的观察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使用者在肺癌等恶性肿瘤中生存期延长。实验表明该药可通过影响关键蛋白抑制癌细胞增殖,可能与其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有关——该激素虽促进儿童发育,但过量与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前列腺癌风险相关。
研究现状与挑战
尽管存在潜在益处,梅塔教授强调目前缺乏高等级临床证据证实其抗衰老效果。开展相关试验面临多重变量干扰,包括基础疾病、环境暴露和遗传因素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衰老研究所所长尼尔·巴齐莱(Nir Barzilai)教授透露,针对50岁以上人群的抗衰老临床试验已在筹备中,但药物可能干扰特定癌症治疗方案,需谨慎评估使用风险。
安全警示
该药常见副作用包括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下降等,约6%使用者因基因差异导致吸收障碍。巴齐莱警告非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下人群,不应自行用药,因其仍需IGF-1维持肌肉骨骼健康发育。其87岁的婶婶虽通过处方改善健康状态(如停止流感感染),但此属个案经验,不具普适性。
梅塔教授总结称,二甲双胍虽非"灵丹妙药",但基于其多靶点作用机制,未来可能在健康管理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当前研究正聚焦于12项健康衰老标志物的调控作用,相关成果或将重塑抗衰老医学实践。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