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探索肠道细菌与情绪的潜在联系
克里斯滕·达利 报道员 • 2025年10月14日
- 最新综述证据表明,肠道和大脑以复杂的双向方式交流,难以确定因果先后。
- 动物实验、精神药物效果的变化以及小型人体试验(涉及饮食、益生菌或移植)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情绪和焦虑。
- 作者强调,我们仍不能断言肠道会导致人类精神疾病——但这一联系足够有前景,值得开展更大、更长期的研究。
你可能听说过“直觉”这个说法,但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我们的肠道生物学是否真的会影响大脑活动。
然而,一个关键问题仍然存在:肠道变化导致心理健康变化,还是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肠道变化——或者两者兼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现有证据进行了详细综述。
“肠脑连接是心理健康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之一,”研究员斯里尼瓦斯·卡马特在新闻稿中表示,“我们已经知道,消化系统中的数万亿微生物通过化学和神经通路与大脑交流,影响我们的情绪、压力水平甚至认知能力。”
“但关键问题是,肠道细菌的变化是否真的驱动精神疾病,还是反映了身体其他部位发生的变化。”
研究
团队没有进行新实验,而是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在这种工作中,研究人员收集、比较并批判性分析许多先前的实验和研究,以寻找模式、差距和未来工作的方向。
他们将证据组织成三种概念可能性:
- 因果作用——肠道变化驱动心理健康变化。
- 相关作用——肠道和大脑变化相关,但都由其他因素导致。
- 双向作用——肠道和大脑在反馈循环中相互影响。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他们回顾了:
- 操纵微生物群的动物和实验室实验
- 将肠道特征与精神疾病相关联的人体观察性研究
- 早期人体干预(饮食、益生菌、粪便微生物移植)
他们还研究了精神药物如何自身改变肠道微生物,这使因果关系解释复杂化。
他们特别关注“机制通路”——即微生物如何可能影响大脑健康:通过代谢物(微生物副产品)、免疫系统信号传递,或通过神经和激素通路。
结果
从综述中,出现了几个引人注目的发现:
- 在动物模型中,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可导致大脑化学、压力行为以及焦虑或抑郁样症状的变化。
- 在患有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情绪或精神障碍的人群中,经常观察到肠道微生物模式被打乱或改变。
- 一些小型人体试验——使用益生菌、饮食干预或粪便微生物移植——在某些参与者中产生了情绪或焦虑的改善。
- 另一个显著发现是,许多精神药物似乎会影响肠道微生物,这本身就支持了肠脑连接的观点。
然而,作者谨慎地警告不要过度宣传。由于许多研究规模小、时间短,或观察关联而非操纵因果关系,这些发现不能说明改变肠道会可靠地治愈或预防精神疾病。
为了推进研究,研究人员呼吁进行更大、更多样化、更长期的临床试验。他们还强调要跟踪肠道变化如何随时间演变,并考虑饮食、环境、文化和基线肠道群落的差异。
研究员保罗·乔伊斯博士在新闻稿中表示:“通过揭示肠道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开发实用、可扩展的预防和护理工具,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管理健康的新选择。心理健康并非始于并终于大脑。这是一个全身性问题——而肠道可能是缺失的拼图。”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