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卡戴珊,或许是全球最著名的法学院学生,近日公开批评生成式AI。在《名利场》的测谎测试视频采访中,她承认曾借助ChatGPT辅助学习和备考,但因过度信任该工具提供的错误建议,导致部分考试直接失败。
此事恰逢网络谣言四起。近一周来,有传言称ChatGPT已全面停止提供法律和医疗建议,理由是OpenAI更新的服务条款中新增了"禁止在无持证专业人士参与的情况下提供需执照的定制化建议(如法律或医疗建议)"的条款。这引发广泛猜测:OpenAI是否已禁用ChatGPT的两大热门功能?事实证明,此类推测纯属误解。OpenAI健康AI负责人卡兰·辛格哈尔在X平台澄清,该条款早已存在,并非新规,也未改变服务内容。ChatGPT仍可讨论法律或医疗话题,条款仅用于法律免责,强调其不能冒充持证专业人士——可能因近期服务条款更新引起部分用户误读。
然而,谣言引发的舆论震荡与卡戴珊的公开教训,凸显了用户对AI工具适用边界的普遍认知偏差。ChatGPT擅长解释概念和总结信息,但将其视为法律或医疗建议的权威来源极其危险。卡戴珊的使用方式并非个例:拍摄考题照片并依赖ChatGPT作答看似合理,但将考试成绩完全押注于AI输出则过于天真,无论答案多么自信。
有时ChatGPT的最大缺陷并非知识盲区,而是过度自信的语气。它惯用体现深度理解的表述,即便内容纯属虚构——堪称"幻觉"还带着傲慢。卡戴珊绝非科技新手:她掌管数百万美元企业,且已研习法律多年。但即便经验如此丰富,她仍落入与众多普通用户相同的陷阱。向ChatGPT询问HIPAA法案摘要尚可,若据此草拟遗嘱并提交法庭,最终却发现满纸杜撰的法律术语,则后果严重。
OpenAI的服务条款明确提醒用户:ChatGPT在任何领域(尤其是法律或医学)均非专业人士。这既表明平台意识到有人违规使用,也透露其对此的不安。该工具虽能帮助解读租赁协议或简化医学术语,却无法替代持证专业人士。它既不为解释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背书,更不会为因虚假判例导致的诉讼失误或误诊承担后果。值得庆幸的是,财富并非免遭AI欺骗的护身符。无论话题为何,我们都应二次核验ChatGPT的答案:被AI告知"营业中"却扑空餐厅固然尴尬,但在生死攸关的法律或健康问题上盲目信任AI则更为鲁莽。
AI聊天机器人或能在考前复习或管理慢性病时提供支持,但其价值完全取决于用户交互时的判断力。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