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男性主要的雄激素睾酮控制着性特征和身体构成。睾酮在转化为这些生物活性代谢物的过程中产生雌二醇和双氢睾酮。循环睾酮水平在成年早期达到峰值,并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下降。老年男性的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低于年轻男性。中老年男性睾酮水平降低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相关,低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也与心血管死亡率升高相关。睾酮可能通过减少胆固醇堆积、控制炎症和增强内皮功能等机制发挥作用。
男性内源性睾酮水平较高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升高、血压、血液甘油三酯和葡萄糖水平降低。尽管男性性腺功能减退与健康状况呈负相关,但补充睾酮有益健康的观念使低剂量外源性睾酮的使用日益普遍。
雄激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成年男性主要的雄激素或男性性激素睾酮控制着第二性征、身体构成和性成熟。睾酮转化为两种关键生物活性代谢物:雌激素受体配体雌二醇,以及更具活性的雄激素受体配体双氢睾酮(DHT)。睾酮主要由睾丸产生,受垂体黄体生成素刺激,而黄体生成素又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核心组分受到睾酮和雌二醇的负反馈控制。
性腺功能减退的后果
雄激素在体内具有多种功能,男性雄激素不足会导致多种症状和体征,包括:
- 男性乳房发育
- 脂肪堆积
- 肌肉量减少
- 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
其他症状还包括嗜睡、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在前列腺和皮肤等组织中,睾酮通过5α-还原酶局部转化为双氢睾酮,从而放大睾酮作用。部分睾酮效应(如对骨骼和脂肪组织的作用)由芳香化酶介导,将睾酮转化为雌二醇。
男性衰老对性腺功能的影响
循环睾酮水平在成年早期达到峰值,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因此,老年男性的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低于年轻男性。观察性研究表明,老年男性体内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随时间下降,而黄体生成素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上升。这一现象提示某些男性的睾丸内分泌功能可能随时间衰退。然而,血液睾酮水平低于年轻男性的老年男性是否确实处于雄激素缺乏状态仍不确定。作为睾酮的生物活性代谢物,双氢睾酮和雌二醇与男性白细胞端粒长度延长相关,后者是生物衰老速度较慢的标志。
雄激素缺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风险因素
肥胖与年龄:
年龄增长是心血管疾病(CVD)和死亡等慢性疾病的已知风险因素,所有主要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均将年龄列为因素。与年龄类似,肥胖是重要的可干预心血管风险因素,因其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观察性研究显示,接受减重手术的肥胖人群(平均年龄48岁)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降低。因此,衰老和肥胖既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又与循环睾酮浓度降低相关。
睾酮对心血管系统的全身效应
低睾酮会促进促动脉粥样硬化环境,增加冠状动脉疾病风险。部分研究表明,睾酮在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多个身体部位发挥血管扩张剂和内皮修复激素作用。近期研究指出,睾酮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等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谱的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炎症细胞因子减少被认为与较低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相关,但需进一步研究完全理解这一机制。
此外,睾酮通过减少主动脉胆固醇堆积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与低内源性睾酮相关的主动脉内脂肪沉积不依赖于雄激素受体。低睾酮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谱部分由芳香化酶活性和雌激素受体α激活介导,但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循环睾酮水平较低,且病情严重程度与这些低水平呈负相关。尽管缺乏明确的直接作用机制,但部分证据表明低睾酮与心力衰竭不良症状进展相关,包括活动能力下降、肌肉量减少、疲劳或呼吸困难,以及恶病质(一种与潜在疾病相关的肌肉量丢失伴或不伴脂肪丢失的复杂代谢综合征)。
睾酮替代治疗如何改善雄激素缺乏
生理剂量睾酮对男性正常功能至关重要。长期向小鼠模型给予生理剂量睾酮已证明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提高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组分(抗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睾酮通过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活性转化为17β-雌二醇,进而激活雌激素α受体,从而改善血脂谱。因此,睾酮水平升高导致更多雌激素转化和更健康的血脂水平。
然而,在已有心脏疾病的男性中,睾酮替代治疗与心肌梗死风险升高相关。近期研究表明,对有冠状动脉疾病病史的男性,睾酮替代药物与心血管死亡率及其他事件增加相关。
结论:
作为主要雄激素的男性睾酮水平随年龄显著下降。多种男性疾病状态与血清总睾酮的年龄相关性降低相关。这种自然的睾酮生化下降与多种疾病相关,尤其是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心脏病。
血液中处于正常范围内的较高内源性雄激素水平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率相关。对于病理性性腺功能减退的男性,睾酮治疗的益处可能超过心血管副作用的潜在风险。然而,用于维持正常循环雄激素浓度的睾酮治疗中外源性雄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仍不明确。应认识到性腺功能减退男性临床治疗中的证据缺口,并对需要睾酮治疗的男性进行个体化心血管风险因素和疾病的评估与管理。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