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素常被称为"快乐化学物质",因其在调节情绪方面的知名作用。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这种常见分子可能在癌症发展中扮演意外角色——并非通过影响大脑,而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的完全不同的机制。尽管血清素通常与大脑相关联,但人体95%的血清素实际上由肠道产生。随后,它进入血液并输送到肝脏、胰腺、肌肉、骨骼、脂肪组织和免疫细胞等多种器官和组织。
肠道产生的血清素通过作用于肝脏和胰腺调节血糖水平,并通过影响脂肪组织调节体温。它还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刺激食欲和肠道蠕动、促进性健康、加速伤口愈合以及增强抵御有害微生物的免疫力。血清素本质上驱动着全身多种细胞的功能,其作用远超情绪调节范畴。
2019年,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科学家发现血清素可进入细胞并直接与DNA互动。他们观察到血清素会结合控制基因激活或失活的分子"开关",从而开启特定基因。后续研究表明,血清素能够激活与癌症生长相关的基因。这一机制已在脑癌、肝癌和胰腺癌中被观察到,可能在其他多种癌症类型中也发挥作用。
目前,我们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的研究团队正在深入探究血清素与DNA的相互作用,以理解其对癌症的影响机制。若能确定血清素结合癌症相关基因的具体位点,将有助于开发靶向"表观遗传"疗法——这类治疗通过控制基因的开关状态发挥作用。表观遗传疗法旨在通过直接调整癌细胞的基因活性对其进行重编程,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特异性关闭有害基因并激活有益基因。此类疗法未来或能比现有方法(手术、化疗和放疗)更精准地攻击癌细胞,尽管现有疗法具有挽救生命的作用,但通常侵入性强、副作用显著且无法完全防止复发。
科学家们还在探索肠道产生的血清素如何抵达癌细胞。理解这一路径或使医生能够管理患者的血清素水平。可能的干预手段包括调整饮食、维持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组,或使用称为"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抗抑郁药物。细胞通过微小"转运通道"摄取血清素,而SSRIs能阻断这些通道,限制血清素进入癌细胞。这类药物虽会提高体内血清素水平,却能阻止其接触DNA引发促癌效应。该策略可辅助现有疗法并可能提升其疗效。
大脑与肠道的血清素运作基本独立。影响情绪的血清素似乎不会驱动癌症生长。例如,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血清素活性可能较低,但肠道产生的血清素对大脑血清素水平无明显影响。氟西汀(Prozac)、西酞普兰(Celexa)和舍曲林(Zoloft)等SSRI类抗抑郁药通过增加大脑血清素水平发挥作用,因此服用者无需担忧药物会诱发癌症。相反,初步研究表明SSRIs可能对某些癌症具有积极作用——尽管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予以证实。
我们的研究旨在全面解析血清素在不同组织和细胞通路中的作用机制,有望为治疗开辟新途径,但仍面临重大挑战。需更深入理解血清素与癌症相关基因的互动方式以确定最有效靶点,同时必须开发精准的药物递送系统确保表观遗传药物作用于预定部位。最重要的是,基于细胞实验的积极成果必须通过符合伦理的动物研究和人体临床试验验证,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若能开发出特异性靶向癌细胞中血清素活性的疗法,肿瘤或可变得不那么侵袭性且更易通过手术切除,同时降低复发风险。
对血清素在情绪、代谢及癌症等多方面功能的完整理解,或将引导未来开发更精准有效的疗法。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