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准缩写和专有名词
- AAD:抗心律失常药物
- CA:导管消融术
- DCCV:直流电复律
- PSM:倾向性评分匹配
导管消融术(CA)作为治疗心房颤动(AF)的有效策略持续发展,但术后常出现房颤复发,研究认为这与促炎生物标志物相关。秋水仙碱的抗炎特性及其降低房颤复发的潜在作用存在争议结果。本研究评估了消融术后首月使用秋水仙碱对房颤复发的影响。
方法
通过TriNetX研究数据库获取2015-2024年间接受CA治疗的成年患者(≥18岁)数据(CPT代码93656/93657),根据术后首月是否使用秋水仙碱(RXNORM 2683)分为两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卡尺宽度0.1 pooled SD)平衡人口统计学、合并症、药物和实验室数据。主要复合终点为需直流电复律、新启用I/III类AAD治疗或重复CA。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分析术后3-12个月的事件率。次要分析包括空白期(术后1-3月)结局评估。统计学显著性定义为双侧P<0.05。
结果
研究共纳入109,695例患者(秋水仙碱组20,161例)。匹配后每组20,146例,平均年龄65±10岁,女性36%,平均随访0.81年。基线AAD治疗比例匹配良好(胺碘酮30%、索他洛尔4%、氟卡尼17%、决奈达隆8%、多非利特11%)。
空白期后,秋水仙碱组主要复合终点未显著降低(18.0% vs 18.5%,HR 0.972 [95%CI 0.929-1.018]),但电复律需求显著下降(5.0% vs 5.9%,HR 0.843 [0.776-0.917])。新启用AAD(13.3% vs 13.1%,HR 1.015)或重复CA(4.4% vs 4.2%,HR 1.043)无显著差异。空白期内,秋水仙碱组重复CA风险降低(1.1% vs 1.6%,HR 0.655 [0.560-0.765]),但电复律(8.3% vs 7.8%,HR 1.042)或新AAD(19.3% vs 18.5%,HR 1.039)无差异。
讨论
本研究是目前最大规模的真实世界证据,显示术后使用秋水仙碱可降低1年内电复律需求。这与既往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一致:术后3月秋水仙碱可降低炎性标志物和早期房颤复发,但10天疗程因腹泻导致中断率高。研究局限性包括缺乏ICD编码数据集的颗粒度(消融类型、房颤分类、药物剂量/依从性),但反映真实世界治疗变异性。
结论
导管消融后使用秋水仙碱与1年内直流电复律风险降低相关,但未改变重复消融术或新启用AAD治疗的风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