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生活目标感不仅令人感到个人充实和有回报,最新研究还发现它能降低痴呆症风险。该研究近期发表在《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上。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展的这项新研究,对近1.4万名45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该群体在2006年启动、2020年结束的密歇根大学主导的健康与退休研究中,初始认知功能均正常。研究团队最终发现,无论性别、种族和民族,报告生活目标感更强的参与者,患认知障碍(包括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约28%。即使在考虑教育水平、抑郁状况以及阿尔茨海默病已知风险因素APOE4基因后,这一保护效应仍然显著。
资深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系教授Aliza Wingo在声明中表示:“我们的发现表明,拥有生活目标感有助于大脑在衰老过程中保持弹性。即使对于有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的人群,生活目标感也与发病时间推迟和痴呆症风险降低相关。”
研究人员还发现,生活目标感较高的人比目标感较低的人更晚出现认知衰退。平均而言,在八年期间,发病时间仅推迟约1.4个月,但即便如此,当其他治疗方法仍在开发中时,这一数据仍带来一丝希望。
该研究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公共卫生研究员Nicholas C. Howard补充道:“虽然药物可以适度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症状,但它们伴随着风险和成本。生活目标感是免费、安全且可及的。人们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目标和有意义的活动来建立它。”
尽管研究参与者未被具体询问他们认为哪些活动赋予生活目标,但研究人员列举了一些可能性,如指导他人、志愿服务、精神实践、追求爱好、学习新技能、照顾他人和倡导工作。为强调其重要性,研究人员用日语术语“いきがい”(ikigai)来概括这些活动,意为“为生活带来价值和快乐的事物”。
该研究呼应了其他近期发现,同样强调“免费”但具有预防作用的措施的价值。例如,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试验发现,持续锻炼可将癌症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三分之一。另一项研究指出,观看吉卜力工作室电影对博士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即使是参加艺术文化活动这样简单的事情,也能改善整体幸福感。
研究合著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健康中心教授兼神经学家Thomas Wingo总结道:“这项研究令人兴奋之处在于,人们或许能够‘通过思考’改善自身健康。生活目标感是我们可以培养的东西。开始思考什么赋予你生活意义,永远不嫌早或晚。”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