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特区讯——全球每年近20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是世界首要死因。遗传与环境因素虽影响疾病风险与严重程度,但肠道微生物可能在冠状动脉疾病(CAD)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近期研究提示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推动CAD进展,但细菌的具体作用机制长期不明。
首尔科学家本周在《mSystems》期刊报告了突破性发现。领导该研究的延世大学三星健康科学与技术高级研究院基因组学家金汉娜博士表示:"我们已超越单纯识别'哪些细菌存在'的阶段,揭示了它们在肠-心关联中的实际功能。"
研究团队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比分析14名CAD患者与28名健康者的粪便样本。该技术能解析样本全部DNA并重建微生物基因组,据此金汉娜团队鉴定出15种与CAD相关的细菌物种,并阐明连接肠道微生物与疾病进展的多重通路。
金汉娜指出:"高分辨率宏基因组图谱显示,功能发生显著转变:炎症加剧与代谢失衡趋势明显,保护性短链脂肪酸生产菌(如普氏粪杆菌)减少,而尿素循环等关联疾病严重度的通路过度激活。"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组级分析首次揭示友好细菌可能转化为有害菌株。金汉娜解释道:"通常被视为有益的粘蛋白阿克曼菌和普氏粪杆菌,其功能角色取决于来源——健康肠道或病变肠道。"研究同时凸显微生物与疾病关联的复杂性:先前发现某些毛螺菌科菌种减少与CAD相关,但新研究显示其他类型含量反而升高。金汉娜称该菌群"如同肠道中的化身博士",部分菌种在患者体内衰减,另一些则激增,"关键未解之谜在于哪些菌株是治愈者,哪些是破坏者。"
金汉娜表示,下一步将整合微生物信号与基因组、代谢组数据,精准绘制心脏病的因果通路。团队终极目标是设计基于微生物信息的精准干预策略,开发心血管疾病预防工具。她强调:"预防是降低全球心脏病负担最具前景的前沿领域。微生物疗法可发挥关键作用——例如优化基于粪便的筛查设计,或通过营养干预恢复有益菌群、阻断有害通路。"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