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房颤动(AFib)是一种不规则且通常非常快速的心律失常。这种异常心律可能导致心脏内部形成血栓,增加中风、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脏相关并发症风险。
在心房颤动发作时,心脏的上部腔室(心房)会出现混乱且不规则的收缩,与下部腔室(心室)失去同步协调。许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出现快速心跳、呼吸困难或头晕等症状。
心房颤动可能呈间歇性发作,也可能持续存在。虽然AFib本身通常不直接危及生命,但作为需规范治疗的严重疾病,及时干预能有效预防中风等并发症。
AFib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复律治疗(通过电击恢复心律)以及阻断异常电信号传导的介入手术。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出现与AFib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心律异常——心房扑动,两者的治疗原则相似。
症状
心房颤动的症状可能包含以下表现:
- 感受到快速、扑动或重击式心跳(心悸)
- 胸痛
- 头晕
- 疲劳
- 头晕目眩
- 运动能力下降
- 呼吸急促
- 身体虚弱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AFib患者可能完全无症状。
根据发作特征,AFib可分为:
- 偶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症状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可达一周,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可能自行缓解或需要治疗
- 持续性:心律异常持续存在,需医疗干预恢复正常心律
- 长期持续性:异常心律持续超过12个月,需要药物或手术干预
- 永久性:无法恢复规律心律,需药物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
就诊建议
若出现AFib症状,建议尽快进行健康检查,可能需要由心脏病专科(心内科)医生进一步评估。如伴随胸痛,应立即寻求急诊救治,排查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脏事件。
病因机制
理解AFib的成因需先了解正常心脏的电生理传导机制:
- 心脏包含四个腔室:两个上部的心房和两个下部的心室
- 右心房内的窦房结产生电信号,启动每次心跳
- 信号先传遍心房,经房室结减速传导至心室
- 健康成年人静息心率通常在60-100次/分钟
AFib的发生源于心房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肌肉纤维震颤而非有效收缩。过量异常信号涌向房室结,引发心室的快速不规则跳动。AFib患者的心率可能达100-175次/分钟。
具体病因
心脏结构性异常是AFib的主要诱因,相关疾病包括:
- 先天性心脏病
- 窦房结功能障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心肌梗死
- 心脏瓣膜病
- 高血压
- 肺部疾病(如肺炎)
- 冠状动脉疾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病毒性感染
心脏外科手术或严重的身体应激状态也可能引发AFib。值得注意的是,约10%的AFib患者未发现明确心脏疾病证据。
诱发因素
以下生活方式可能触发AFib发作:
- 过量摄入酒精或咖啡因
- 使用非法药物
- 吸烟或使用烟草制品
- 服用含兴奋剂的非处方感冒药、抗过敏药物
风险因素
AFib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包括:
- 年龄:患病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
- 刺激物使用:咖啡因、尼古丁和苯丙胺等兴奋剂可加速心率,诱发心律失常
- 酒精摄入:过量饮酒干扰心脏电信号传导
- 电解质紊乱:钾、钠、钙、镁等血电解质异常可导致心律异常
- 家族史:部分家族存在遗传性AFib倾向
- 心脏疾病史:冠状动脉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肌梗死史均增加风险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肌肥厚,改变电信号传导路径
- 肥胖:体重超标与AFib发病率呈正相关
- 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肺部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风险更高
- 药物影响:某些处方药及非处方止咳感冒药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显著增加AFib风险
并发症
AFib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脑卒中。随着年龄增长,AFib相关脑卒中风险持续升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或特定瓣膜病的患者风险尤高。抗凝药物是预防血栓和脑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
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AFib风险:
- 有效管理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
- 戒烟禁用烟草制品
- 采用低盐低饱和脂肪饮食
- 每周至少进行5次、每次30分钟的适度运动(经医生确认)
- 保证7-9小时优质睡眠
- 维持健康体重
- 科学管理压力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