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为心脏病会在中年时期悄然侵袭,大约出现在第一根白发和第二笔房贷之间。但最新研究表明,心脏健康衰退的初现时间要早得多,约在17岁左右。2025年的一项分析发现,心脏健康在青少年晚期即开始下滑,此时血压、血糖和体重指数已出现可测量的变化。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细微变化可预测数十年后谁将面临心血管问题。
“心脏健康不会在50岁时突然崩溃,”西北大学心脏病专家、研究合著者阿曼达·马尔马·佩拉克(Amanda Marma Perak)表示,“它的衰退是渐进式的,往往早于数十年。”
这种早期衰退与18至25岁人群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该阶段被研究者称为“新兴成年期”。睡眠时间减少、快餐取代正餐、尼古丁使用率上升。据美国心脏协会(AHA)数据,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年轻成年人在此阶段保持支持心血管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数据显示,40岁以下人群的心脏病发病率自2010年以来已翻倍,而在烟草使用者中增长了三倍。肥胖是另一大问题:五分之一25岁以下人群已达到肥胖BMI阈值,预计到35岁时近六成人将达到该阈值。与此同时,多数年轻人低估了自身风险,事实上,不到一半的人意识到高血压或缺乏运动可能在未来引发心脏病。
在胸痛或疲劳出现的数年前,健康隐患早已埋下。每一罐能量饮料、每一顿跳过的正餐、每一个无眠之夜,都在强化身体逐渐适应的负面模式。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生存模式终将带来代价——身体短期内尚能维持,但最终会以人们从未关联到二十几岁生活习惯的方式显现代价。
预防性护理本可改写这一趋势,但对多数年轻人而言并非优先事项。即便政策允许26岁以下人群继续使用父母的医疗保险,仍极少有人定期接受体检。
研究者强调,持续性的习惯——如每日至少运动20分钟、保证7小时睡眠、摄入水果鱼类及蔬菜——能引导身体走向持久稳定。他们指出,心脏健康在任何人感到心悸或胸痛之前,早已被生活细节所塑造。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