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的生物医药生态系统最初都专注于仿制药,随后逐步引入了全球认可的药物。
然而,中国正从“同类最佳”向“全球首创”转型,并成为创新药物开发的领导者。相比之下,韩国在包括开发速度、新模态、临床基础设施和投资能力在内的大多数指标上落后于中国,多数韩国分析师对此表示认同。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拥有大型制药公司经验的“海归”成为推动中国创新药物开发的关键力量
谈及中国生物技术行业的快速增长,有一群人不容忽视。他们被称为“海归”,即那些曾在美国、欧洲等地留学或工作的中国人,他们在完成学业或积累行业一线经验后返回祖国。在中国,这些人被称为“海龟”,并被视为中国药物发现生态系统中最具影响力的变革者。
这些“海归”拥有美国和欧洲学术界的背景,以及在全球制药公司从事临床开发、技术转移和监管策略的经验。他们回到中国,领导本地生物技术初创企业的创立,吸引投资者,并设计全球临床试验。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创立的生物技术公司不仅仅是“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而是“全球”药物发现的生物技术公司。他们是将“全球首创”药物引入中国药物开发生态系统的关键支柱。
一位熟悉中国药物开发的韩国专家表示:“‘海归’是指那些在美国生活了20年、在美国取得学位并在全球制药公司工作后返回中国的人。”
这些“海归”通常会创办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基于他们与全球制药公司的关系推动技术转移,同时利用多种商业动态轻松吸引大规模的全球投资,这位专家补充道。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百济神州(BeOne Medicines,前身为BeiGene)。其联合创始人欧雷强(John Oyler)与拥有美国学术背景的生物化学家王晓东共同创立了这家公司,后者曾在一家全球制药公司工作。该公司开发了PD-1免疫肿瘤药物替雷利珠单抗(Tevimbra),并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公司同时在纳斯达克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另一个例子是再鼎医药(Zai Lab)。该公司由拥有丰富美国经验的杜莹博士创立,最初专注于将全球药物引进中国市场。通过快速进入临床阶段和商业化技术,公司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如今,再鼎医药已转向将其研发管线出口到国际市场。
再鼎医药转型为快速药物开发公司的成功与其杜莹博士的背景密切相关。她曾在辉瑞(Pfizer)负责业务发展,涵盖药物发现和授权等领域。
许多其他生物技术公司也由“海归”人才创立,包括天境生物(I-Mab)、信达生物(Innovent)和和铂医药(Harbour BioMed)。这些公司不仅在开发新药,还在培育包括合同研究组织(CROs)、合同制造组织(CMOs)和生物加工行业在内的整个生物生态系统,重塑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以符合全球标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同行相比,这些公司在早期阶段就募集了大量资金,并雇佣了数十至数百名专业人士。这表明市场对具有全球网络的创始人的信心差异,而不仅仅是融资金额的不同。
一位韩国行业高管表示:“对于那些已经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跃升为全球生物技术公司的企业而言,其各项能力的差距是国内公司的30倍以上。”尽管最近中美之间存在政治和外交问题,但似乎并未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即使在唐纳德·特朗普政府时期,大型制药公司对中国的生物技术仍然非常感兴趣。
大型制药公司对中国生物技术的兴趣促使后者在多种疾病领域取得突破
中国的药物开发公司不仅在数量上成为全球药物开发者,在质量上也是如此。例如,恒瑞医药(Hengrui Pharmaceutical)在2023年的研发管线上拥有147种新药,仅研发投入就达300亿元人民币(约合5.65万亿韩元),其中超过90种产品为自主研发。
基于这些开发能力,恒瑞医药还积极参与全球技术转让。仅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领域就完成了五项全球技术转让。特别是,该公司与默克(Merck)签署了一项价值约16亿欧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了Claudin 18.2 ADC(SHR-A1904)和高效选择性PARP1捕获抑制剂(HRS-1167)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
此外,恒瑞医药还与美国的赫拉克勒斯(Hercules)签署了价值60亿美元的技术转让协议,涉及GLP-1治疗和心血管治疗领域,并获得了赫拉克勒斯19.9%的股份,加速其全球扩张。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药物开发公司通过与大型制药公司的技术转让积极瞄准全球药物开发市场,同时也在开发自己的创新药物。根据韩国健康产业振兴院(KHIDI)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中国药物开发公司与全球制药公司之间的技术转让合作已达40项。
全球授权合作主要集中在多种模式,包括抗体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的ADC药物和小分子化合物交易尤为强劲。从疾病领域来看,癌症领域的交易数量最多,ADC药物主要针对这一领域,其次是自身免疫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
一位来自中国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内部人士表示:“中国公司最初采用依赖引进外国药物的制药产业结构,但近年来,它们不仅积极开发新药,还向全球制药公司授权输出。尽管研发管线仍以‘改良型’药物为主,而非‘全球首创’药物,但通过与全球制药公司的合作,新模式和疾病的扩展正在迅速推进。”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