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午睡超过1小时会带来多种健康风险,比如死亡风险增加30%、心血管患病风险增加35%、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40%。那么,午睡时长最好控制在多长时间呢?最好是20 - 30分钟,这样既能避免过长午睡的风险,又能减缓大脑萎缩速度、降血压等。午睡的入睡时间也有讲究,12:00 - 13:00入睡为佳,15:00之后就不宜午睡,否则会影响夜间睡眠。另外,午睡前也有注意事项,饭后不宜马上睡,也不应趴着睡。可是,一个午睡而已,想睡就睡,怎么有这么多讲究?今天就带你好好了解这其中的知识。
午睡时长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午睡超过1小时死亡风险增加30%这一数据是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当午睡时间过长时,身体处于一种长时间的休息状态,新陈代谢的节奏被打乱。例如,身体内的激素分泌可能会失衡,像胰岛素的分泌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心血管患病风险增加35%,是因为长时间午睡会使心脏的活动节奏发生改变。
在睡眠过程中,心脏的供血模式相对稳定,长时间午睡会让心脏在重新恢复活跃状态时面临更大压力,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变化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上升。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40%,这与大脑在过长午睡中的状态有关。大脑中的神经元在长时间的睡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代谢情况,导致大脑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增加患病风险。所以,控制午睡时长是非常必要的。
理想午睡时长(20 - 30分钟)的好处
理想的午睡时长控制在20 - 30分钟时,能带来很多积极影响。
- 从生理方面来看,这个时长可以减缓大脑萎缩速度。大脑在日常的活动中会不断消耗能量,产生一些代谢废物,而适当的午睡就像是给大脑进行一次短暂的“保养”。在这20 - 30分钟里,大脑能够得到休息,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能够得到优化,有助于减少大脑细胞的损耗,从而减缓大脑萎缩的进程。
- 从血压方面来说,适当午睡能够降血压。当人处于休息状态时,心脏的负担会减轻,血管壁受到的压力也会相应减小。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这种短时间的午睡有助于稳定血压水平。
- 在提高精力和警觉性方面,20 - 30分钟的午睡能够让身体和大脑从上午的疲劳中快速恢复。比如,对于上班族来说,上午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大脑疲劳,经过这段时间的午睡后,下午工作时能够更加专注,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 同时,这个时长的午睡还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为它既给予了身体足够的休息,又不会打乱身体的正常代谢节奏。
午睡入睡时间的讲究
午睡的入睡时间对健康也有着重要意义。
- 推荐在12:00 - 13:00入睡是有科学依据的。在这个时间段内,人体的生物钟处于一个适合休息的阶段。从身体的生物钟节奏来看,上午的工作或活动之后,身体已经开始产生疲劳信号,此时午睡能够顺应身体的需求。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午睡,能够更好地与人体的消化、内分泌等生理机能相协调。例如,在这个时间段午睡有助于身体对午餐营养的吸收和分配。
- 而超过15:00则不宜午睡,这是因为如果在15:00之后午睡,可能会影响晚上的睡眠。人体的生物钟在下午晚些时候开始为夜间睡眠做准备,这时候午睡会打乱这个节奏。当身体在15:00之后进入睡眠状态,醒来后可能会出现“睡眠惯性”,导致晚上入睡困难或者睡眠质量下降。对于失眠人群来说,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态。
午睡前的注意事项
午睡前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
- 首先,不建议午饭后马上午睡。午饭后,胃部处于充盈状态,身体的血液会大量流向胃部以进行消化工作。如果此时马上午睡,会影响胃部的消化功能。例如,可能会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产生胃酸反流等问题。而且,身体的其他器官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血液供应,像大脑可能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
另外,不建议直接趴着睡。趴着睡会对身体造成多种不良影响。
- 从身体姿势的角度来看,趴着睡会压迫胸部,影响呼吸。胸部被压迫后,肺部的扩张受到限制,呼吸变得不顺畅,导致氧气摄入不足。
- 同时,趴着睡还会对颈椎和脊椎造成压力。正常情况下,脊椎有着自然的生理弯曲,趴着睡会改变这种弯曲,长时间下来可能会导致脊椎变形,引发颈椎和脊椎疾病。
正确的做法是选择合适的午睡姿势,比如可以选择躺在可调节的躺椅上,或者使用专门的午睡枕来保持舒适的睡姿,并且在午睡前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这样有助于提高午睡质量。
午睡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日常休息行为,实际蕴含着许多的健康知识。午睡时长、入睡时间以及午睡前的准备都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控制午睡时长在合适的范围内,选择恰当的入睡时间,并且注意午睡前的各种事项,这样才能让午睡真正成为有益于健康的休息方式,而不是因为不当的午睡习惯给身体带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