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发布了高温预警,在酷热的夏季,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用品成了大家的必备好物。然而你知道吗?这些常用的防暑产品如果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发挥功效,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防暑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风油精与清凉油:用对才清凉,用错很受伤
风油精和清凉油是夏日里常见的防暑用品,它们在成分和功效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些差异。 从成分来看,清凉油主要含有樟脑、樟脑油、薄荷脑等;风油精除了薄荷脑、樟脑外,还含有水杨酸甲酯。在功效方面,清凉油更侧重于缓解头晕、头痛、鼻塞和中暑等症状;而风油精由于含有水杨酸甲酯这种解热镇痛抗炎药成分,更适合用于蚊虫叮咬后的局部皮肤炎症反应和镇痛。 不过,这两种产品联合使用可能会有过量风险。比如樟脑过量可能会刺激皮肤,引起不适。它们也有不少使用禁忌场景,皮肤有破损、黏膜部位不能使用,3岁以下儿童也不宜使用。错误使用时,比如将风油精涂抹在皮肤破损处,可能会导致皮肤红肿、疼痛加剧;而正确使用时,比如被蚊虫叮咬后,适量涂抹风油精,能快速缓解瘙痒和红肿症状。
藿香正气水:用对场景,远离风险
在中医里,中暑被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是在高温环境下劳作引发的,阴暑则是因为贪凉受寒导致的“暑热在内、寒湿在外”。藿香正气类药物只适用于阴暑,如果阳暑患者错误使用,可能会让病情加重,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出现高热。 此外,藿香正气水成分中含有酒精,它与头孢类药物一起使用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这种联合用药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比如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大家在服用藿香正气水时,一定要避免同时使用头孢类药物。 对于阳暑,不建议依赖药物,推荐采用物理降温与补液的方法。比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在阴凉处休息,同时多喝淡盐水等,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仁丹与人丹:成分有风险,使用需谨慎
仁丹和人丹也是常见的防暑药品,但很多人会把它们混用,其实这两种药有很大区别。仁丹中含有朱砂(硫化汞),具有潜在毒性。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服用仁丹可能会导致汞中毒。所以慢性病患者,像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孕妇都要慎用。 人丹含有樟脑,婴幼儿禁用,孕妇也应禁用。特殊人群,比如肝病患者,在使用前一定要咨询医师,千万不要自行用药。
特殊人群的防暑用药指南
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以及慢性病患者这些特殊人群,在防暑用药方面有很多禁忌。比如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能使用;风油精含有樟脑等成分,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对于儿童中暑,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用温水擦拭身体、使用退热贴等,要避免使用含樟脑的产品。老年患者在服用藿香正气水前,需要先排查自己是否有酒精过敏史。
伪科学误区与科学应对
生活中关于防暑用药有很多伪科学误区。比如有人认为“藿香正气水解酒”,这是不对的。从药理学原理来说,藿香正气水主要是用于治疗阴暑,并没有解酒的功效。还有人觉得“所有中暑均适用同一药物”,但实际上不同类型的中暑适用的药物不同,如果用错药,可能会加重病情。 另外,皮肤烫伤后使用风油精可能会加重炎症,这时候应该优先就医,而不是自行使用风油精处理。如果服用药物后症状没有缓解,比如持续高热,一定要马上转诊,不要重复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结语:科学防暑,防大于治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科学认知和规范使用防暑产品是多么重要。在使用防暑产品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也可以咨询药师或医师,建立适合自己的个体化防暑方案。同时要牢记“防大于治”,平时注意补水,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保持合理的作息,通过这些基础措施来降低中暑风险,减少对药物的过度依赖。让我们在炎炎夏日里,健康快乐地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