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藏航空TV9975航班因一名怀孕超35周的孕妇拒绝下机,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导致航班延误1小时31分钟。事件中,孕妇登机后声明孕周超35周,却不遵守航空公司“禁载35周及以上孕妇”规定,警方介入后才离机。航空公司称规定符合医学和航空安全标准,此事件引发公众对孕晚期出行风险等问题的讨论。
孕晚期坐飞机,到底有多危险?
高空环境对孕晚期孕妇存在多重威胁。生理负荷上,孕35周后胎儿体重增加,孕妇子宫扩张会压迫下腔静脉,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飞行中的低气压环境还可能诱发羊水破裂或胎盘早剥,而万米高空缺乏专业医疗设备,很难处理这些情况。突发分娩更是致命隐患,35周胎儿属早产范畴,机上无法提供新生儿呼吸支持、体温维持等关键救治,新生儿存活率显著下降。据WHO数据,35周早产儿并发症风险较足月儿高3-5倍。并且航空公司虽有基础急救箱,但缺乏产科医疗设备,机组人员无接生资质,依赖地面医疗团队协调紧急备降耗时长且成功率低。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建议孕36周后孕妇禁飞,中国民航局规定32周以上需医生证明,35周及以上需航空公司特殊审批。研究显示,孕35周后孕妇静脉血栓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7倍,高空低氧环境会进一步加剧此风险。
航空公司禁飞规定,合理却难执行?
航空公司的禁飞规定有法律与医学双重依据。法律层面,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及航空公司服务条款,航空公司有权拒绝可能危及飞行安全的旅客登机,孕妇超35周被定义为“不适合航空旅行的高风险群体”。医学上,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指出,孕35周后胎儿胎盘功能逐渐衰退,突发分娩或并发症的致死率较孕中期升高10倍以上,航空旅行风险显著高于地面。
不过,执行中存在困境。信息核实有漏洞,当前多依赖孕妇自述孕周,缺乏登机前B超或医生证明强制核查机制,存在信息造假风险。应急沟通也不足,机组人员缺乏针对孕妇的危机处理培训,导致冲突升级。建议增设孕周确认环节,如要求72小时内医疗证明,建立分层应急响应流程,如联系地面妇产科专家远程指导。
孕晚期出行,怎样才能安全又安心?
孕妇出行前要做好健康管理。孕32周后出行需携带主治医生签署的《适航证明》,明确预产期、胎儿状况及旅行风险评估。交通工具优先选择地面交通,若需航空出行,应选择临近目的地的航班,预留充足时间应对突发情况,并提前联系航空公司申请特殊服务,如优先登机、近出口座位。
航空公司也应优化服务。要求孕32周以上旅客提供近期B超报告或医生证明,由机组人员与地面医疗团队核验。与航线覆盖区域的三甲医院建立联动机制,遇紧急情况可实时传输孕妇体征数据并指导急救措施。
同时,要纠正公众认知误区,破除“临近预产期才危险”的误解,强调孕35周后胎儿器官发育尚未完全,任何意外分娩都可能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重症。
此次事件暴露了孕晚期出行安全意识和航空公司服务流程的短板。孕妇要理解孕35周后出行风险,配合政策;航空公司完善核查与应急体系,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