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大概85%的情况是鼻腔前部血管丛受伤引起的。但如果出血停不下来,或者还伴有全身其他症状,得警惕可能和血液系统疾病有关。有最新临床研究发现,成年人单次鼻出血超过20分钟还没止住的,大概18.6%存在血液系统异常,主要和以下三类病理机制有关:
血小板异常:初级止血防线失守
血小板是止血的“应急小分队”,正常情况下每升血液里有100-300×10⁹个。如果数值降到每升50×10⁹以下,毛细血管就容易自己渗血。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因为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常常会有皮肤小红点、黏膜出血的情况。还要注意药物的影响,比如长期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人,出血风险会比普通人高3-5倍。
凝血因子缺陷:级联反应中断
凝血过程需要12种凝血因子一步步激活,其中Ⅷ因子缺陷会导致血友病A,Ⅸ因子缺陷会导致血友病B。轻型血友病患者哪怕是轻微外伤,也可能出现延迟出血,有临床数据显示,大概37%的轻型患者曾经因为鼻出血而延误诊断。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种获得性的凝血障碍,3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比儿童高2.8倍。
白血病浸润:造血系统紊乱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里,异常原始细胞大量增殖,会影响正常血细胞的生成,大概17%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首发症状就是鼻出血。这种出血通常还会有全身症状,比如越来越严重的贫血、发热、淋巴结肿大。还要警惕继发性的血小板功能问题,大概40%的患者会有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
家庭应急处理规范
正确的止血方法能让85%的出血在现场得到控制:
- 姿势:坐直,身体往前倾15度左右,避免血液流到喉咙里
- 按压:用拇指紧紧压住鼻翼两侧,持续10-15分钟,同时可以用冷毛巾敷前额
- 环境: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温度22-25℃比较合适 千万不要仰头止血,这种方法会让鼻腔里的血液流到喉咙,误吸的风险会增加3倍
临床警示信号识别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 单次出血持续超过20分钟
- 一个月内出血3次以上
- 伴随牙龈渗血、皮肤瘀斑
- 儿童患者还伴有生长迟缓
三级检查体系构建
血液科通常会用阶梯式的检查方案:
- 初筛:查血常规(看血小板数量)、凝血四项(包括PT、APTT)
- 专项检查:测Ⅷ/Ⅸ因子的活性、vWF抗原
- 深入检查:做骨髓穿刺,查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 2022版《鼻出血诊疗指南》特别提醒,3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鼻出血的患者,建议加做vWF检测,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获得性血友病发病率明显更高。长期做抗凝治疗的人,每3个月要监测INR值,保持在2-3之间比较安全。
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调整:补充维生素C(每天推荐100mg)、维生素K(每天60-80μg),能改善鼻腔黏膜的脆性。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比如血友病携带者,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定期检测凝血因子活性。三级预防主要是预防并发症:有血液病的患者要记出血日记,把出血的频率和处理方法都写下来。
总的来说,鼻出血大多是常见原因引起的,但如果出现持续不止、频繁发作或伴随其他症状,一定要警惕血液系统问题。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及时识别警示信号,配合医生做好检查和预防,才能更好地应对鼻出血背后的健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