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流鼻血可能不是小问题,它可能提示身体的止血系统出了状况。有医学研究发现,大约12%长期反复流鼻血的人,其实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这背后往往和血小板的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活性下降等问题有关,得特别重视。
血小板异常与止血障碍
血小板是止血的“关键小帮手”,正常情况下每升血液里有150-450×10⁹个。如果得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可能降到50×10⁹/L以下,这会让毛细血管变得很脆弱,容易出血。有数据显示,当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自动出血的风险会比正常情况高5倍多。
还有些人是血小板功能不好,比如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因为体内缺少一种叫GPⅡb/Ⅲa的受体,血小板没法聚集起来形成止血的“血栓块”。这类患者中,80%会出现皮肤或黏膜出血,而鼻腔血管多,自然更容易流鼻血。
凝血因子缺陷的临床特征
凝血过程需要12种凝血因子按顺序“工作”,如果缺少Ⅷ因子,就会得血友病A型。这类患者流鼻血常是反复渗血,光靠压迫止血,只有40%的成功率,通常得结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才行。
维生素K能帮助肝脏合成Ⅱ、Ⅶ、Ⅸ、Ⅹ这几种凝血因子。新生儿因为肠道里的菌群还没建立,容易缺维生素K,这类情况占新生儿鼻出血的15%。成人如果长期用抗生素,或者脂肪吸收不好,也会缺维生素K,补充后24-48小时凝血功能就能好转。
规范化诊疗路径
如果反复流鼻血,建议按三步查:第一步做基础检查,比如血常规、凝血四项、血小板聚集试验,看看血小板和凝血的基本情况;第二步做特殊检测,比如测凝血因子活性、维生素K水平;第三步,如果是孩子,可能需要做血友病基因筛查。
看病时要记得告诉医生这些关键信息:流鼻血的频率(比如一个月几次)、有没有其他症状(比如牙龈出血、皮肤有青斑)、家里三代以内有没有人有类似的出血问题。
急救处理与预防措施
流鼻血时正确的止血方法是:先往前倾15度,别仰头,防止血流进喉咙;然后用拇指按住出血那侧的鼻翼,压10分钟;之后24小时内别擤鼻子、挖鼻孔。
平时预防可以这么做: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别太干;用生理盐水喷雾给鼻子保湿;多吃含维生素C和K的食物,比如每天吃够100mg维生素C(大概一个橙子的量)、80μg维生素K(比如一把菠菜)。
治疗进展与注意事项
现在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比如TPO受体激动剂,能提升血小板数量,有效率达85%;基因疗法能让血友病患者持续产生Ⅷ因子,已经有临床证据支持;还有长效维生素K制剂,一个月打一次就行,不用频繁注射。
最后要提醒几点:没确诊前别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治疗方案一定要让血液科医生评估后再用;要定期查凝血功能,看看情况有没有变化。
总之,反复流鼻血不是小事,可能和血液系统的问题有关,比如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缺陷。如果经常流鼻血,别不当回事,及时去查清楚原因,然后按医生的建议治疗和预防,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