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突然觉得耳道里有异物感,多半和耳部炎症有关。耳朵结构复杂,不管哪个部位发炎,都可能让你产生“有东西在里面”的异常感觉,其中最常见的是这三类问题:
外耳道炎:耳道皮肤的“防御墙”破了
耳道皮肤特别薄,只有脸上皮肤的1/3厚,平时要一直应对潮湿、温度变化和细菌的“考验”。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病菌冲破了皮肤的防御,就会引发整个耳道的炎症——发炎时皮肤会渗出液体,干了之后形成黄痂,一直刺激耳道里的神经末梢,就会让你觉得像有小虫子在爬。游泳的人因为耳道老泡在水里,经常掏耳朵的人因为机械摩擦,都容易把耳道皮肤弄破,给病菌可乘之机。
中耳炎:压力变化“骗”了听觉神经
中耳腔通过咽鼓管和鼻子相通,要是感冒或者过敏让咽鼓管堵了,中耳腔里就会积液体,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这时候中耳腔的压力会变化,牵拉鼓膜产生机械刺激,听觉神经会“误会”这种刺激,以为是耳道里有东西在动。小朋友的咽鼓管更平,所以更容易出现这种压力异常。
鼓膜炎:鼓膜神经“太兴奋”传错信号
鼓膜只有0.1毫米厚,负责传递声音。要是流感病毒或者肺炎链球菌直接侵袭鼓膜,炎症因子会激活鼓膜里的感觉神经——鼓膜充血的时候能看到上面有网状的血管,神经末梢太兴奋,就会给大脑传错误信号,让你觉得像有虫子在耳道里叫。
科学应对三步骤
- 调整环境与清洁:用吹风机低温档吹耳道保持干燥,家里湿度维持在40%-60%;别用棉签、挖耳勺等硬东西掏耳朵,最好用专业洗耳工具清洁。
- 记录症状帮诊断:详细记下来异物感或异响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有没有伴随听力变化、耳朵疼;可以用录音笔录下异常声音,方便医生判断。
- 超过3天赶紧就医:如果症状持续超过72小时,或者耳朵流脓、头晕,一定要立刻去医院。医生会用耳镜检查、做听力测试,综合评估问题出在哪。
日常预防:守住耳道的“生态平衡”
耳道里的菌群平衡特别重要——研究发现,耳道里的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本来是“互相制约”的,洗得太勤会破坏这个平衡。建议每周用酸性清洁液洗耳朵不超过2次,选pH值4.5-5.5的,更利于维持菌群稳定。
特殊人群要更小心: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如果耳朵胀痛还伴随面瘫,要警惕颅底感染;小朋友不会说“耳朵痒”,可能只会抓耳朵、哭闹,家长要多留意这些异常行为。
长期防护:养好习惯护听力
想让耳朵一直健康,要做好这些事:游泳戴防水耳塞,避免耳道进水;用耳机遵守“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用不超过60分钟;定期做耳道微生态检查,及时调整护理方式。
其实,任何耳部的异常感觉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不管是像有虫子爬、还是像有东西动,只要及时科学处理,就能有效保护好听觉功能——毕竟,耳朵的健康从来不是“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