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发作时,家庭成员首先要保持冷静,按照系统化的步骤应对,才能帮患者争取时间、减轻危险。下面从五个方面说说家庭需要做好的应急准备和处理要点:
药物治疗:遵循医生的“阶梯策略”
药物是缓解急性左心衰的重要手段,但一定要按医生的指导用。利尿剂是基础,能帮身体排掉多余的水和钠,减轻心脏负担;血管扩张剂需要慢慢调整用量,用的时候要注意血压不能太低;正性肌力药物适合血压低的患者,用的时候要监测心脏情况。这些药都得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定方案,绝对不能自己调整用量。
氧疗:找对“平衡感”
给氧不是越多越好,得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如果是单纯左心衰,用储氧面罩给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98%就行;如果合并有慢阻肺(COPD),得用能控制氧浓度的面罩,浓度低一点(24%-28%)。湿化瓶要保持32-34℃、湿度70%-80%,避免呼吸道太干。每小时要看看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要是发现二氧化碳攒得太多(比如意识变模糊),赶紧调整给氧方式。
体位:坐对姿势能“减负”
让患者坐起来,角度大概60-70度,腿自然下垂,这样能减少回心的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如果患者血压太低(比如平均动脉压低于65mmHg),别坐得太直。每2小时帮患者侧躺一会儿(30度左右),再配合气压治疗(用专门的设备挤腿),预防腿上的深静脉血栓,压力控制在15-30mmHg就行。
家庭护理:盯紧“三个警戒线”
要分三级盯着患者的情况:一级看晚上有没有突然呼吸困难、坐起来才能呼吸的时间;二级每天早上称体重、记第一次尿量,算24小时喝了多少、排了多少(出入量);三级看指尖血氧、脖子上的血管有没有鼓起来、腿肿得怎么样(比如肿到脚踝还是小腿)。可以用点智能设备帮忙:电子体重秤要精准到0.1kg,动态血压计能每15分钟自动测,指尖血氧仪选准一点的(比如7波长的)。
医患协同:织好“安全网”
患者自己要记住“三个绝不”:不擅自调利尿剂的量,不忽视每天体重涨0.5kg的警告(这可能是水排不出去的信号),不做超过中等强度的体力活(比如搬重物、快跑,代谢当量超过3METs的都不行)。家属要会识别“五联征”——也就是五个危险信号:突然呼吸困难加重、咳粉红色泡沫痰、意识不清(比如叫不醒、反应慢)、手脚湿冷、心脏乱跳(比如早搏多)。每次复诊要带好资料:用药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曲线(比如血压、心率)、能做多少活动(比如以前能走100米,现在只能走50米)。
特别要提醒的是,家庭处理有“时间线”,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必须马上打120:持续胸痛(像压了块石头)、意识模糊(比如反应差、答不上话,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分)、血氧饱和度一直低于90%。转运的时候保持45度半卧位,扎上肢的静脉针(别扎腿),一直用心电监护,记好每个时间点(比如什么时候发作、什么时候打120)。研究显示,症状发作2小时内接受规范治疗,能让院内死亡率降低27%。

